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及特征、素质结构、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以丰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论研究,为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实践+"的培养模式就是以面向农村、扎根本土、实践取向的全科教师培养为价值追求,做实践"加法",以师技、师能、师艺并重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具有"看家"专业本领的"全能型"教师,全面实施的小学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实践+"培养模式是基于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为解决理念困惑和实践无奈而提出的,其实施策略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4"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实践+5"学习方式、完善"实践+资源"配套设施、组建"教师指导组"式"高基"共同体引领团队、设置"四位一体"的组织运行与保障机制、建立以"实践"为中心的职前教师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关键能力。通过对N省959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一般,包班制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整体高于协同包班制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不同胜任水平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在教学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全科教学内容维度得分最低;不同变量水平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表现存在差异。为了有效提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学胜任力,需要正确理解农村小学全科教学;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课程统整能力;重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能胜任小学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任务的综合性人才,多学科融合的能力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最重要的特征。具有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有如下特征:认同教师职业,融汇贯通各学科的知识,胜任小学两门及以上学科教学,能开发、整合、实施课程资源,做到因材施教,胜任各项综合性工作。但目前各师范院校对于小学农村全科教师多学科融合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局限性、课程设置的"拼盘"化、教育实施的机械化、教育实践的低效性、拓展活动的形式化。对此提出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是为破解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师资难题而提出的新举措。当前农村小学亟须有献身农村教育事业意愿、能承担农村小学全科教学任务,且能适应农村学校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综合能力的教师。基于此,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要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目标。培养策略主要有:坚持思想教育,增强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热爱;适应农村小学的需求,培养全科教学能力;着眼教师未来发展,培养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发展,文章首先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认同进行了概述,然后从内外部条件、职前、职后发展阶段分析影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师的培养应以能力为重,突出其实践性.在目前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背景下,要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中具有获得实践性知识、生成实践性智慧、丰富专业体验、提升专业能力等价值.要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优化,主要包括:准确定位多维实践教学目标,构建"全实践"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U-S协同机制、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乡村属性"教学能力,对于缓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矛盾、促进农村小学学生全面发展及全面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乡村属性"教学能力由乡村教学情感动力、多学科教学能力、复式教学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乡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和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其培养的实践路径有:确立信念,培育从事乡村教学情感动力;三位一体,突出全科教学能力协同培养;课程综合,重建覆盖全科知识模块课程;课程拓展,开发富有乡土文化特色课程;课堂创新,注重小学全科教学能力实训;实践浸润,构筑见习研习实习一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培养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优秀小学全科教师,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工作重点,坚持实践导向是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必由之路。对目前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在实践层面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给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就实践导向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年龄学历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更多关爱,培养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是必要和可行的。在借鉴国内外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地区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价值意蕴,然后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困境,接着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困境的缘由,最后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2.
课题组对海南省12个市县104所乡村小学进行了农村乡镇小学师资配置和教师工作情况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现状主要是规模小,班级人数少,教师配置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教师现状是年龄大、学历低、后劲发展不足。教学方面,校长喜欢能教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师,教师也喜欢教语文、数学两科,体音美等学科则出现缺乏专业教师情况,基本上都是由语文、数学教师兼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要提高乡村小学教学质量,解决超编和缺编矛盾,海南需要培养一批热爱农村教育,并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学需求的全科教师。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场域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广泛关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深厚的农村教育情怀、广博的文化知识、综合的能力素质。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小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4.
当前,广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够培养出承担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满足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体现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需求,也有国家的政策保障.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其素质结构.基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认识和理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师德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体体现在专业信念、农村情怀、自我成长构成的师德结构;一般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构成的知识结构;课程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完善师德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也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应在教育实践场景中逐步养成教学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要能正确处理文本、作者、学生及教师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教学能力。为此,在职前培养中,准教师可借助对话形式促进教学知能的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准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长备课中把握教材;与学生对话,在角色转换中预设教学;与他者对话,在教学审视中形成反思;与自我对话,在规范与个性中寻求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7.
张政英 《林区教学》2020,(4):121-124
面向农村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新举措,将优质的师资力量输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创新农村小学师资补充机制和培养模式。河南省2016年启动实施这项培养机制,尚需不断探索、反思和改进。结合洛阳师范学院招生培养具体情况,就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教学等进行反思与梳理,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教材.教法》2017,(9):108-114
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设计应坚持多元发展、强化课程整合、注重特色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贯彻师范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地方性的基本原则,遵循人文化、地方化和社会化的价值取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努力构建理论+实践+特色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及内容体系,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卓越的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落实国家发展乡村教育的政策、适应国际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缓解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及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2016年9月,河南省出台相关政策决定正式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目前实现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应采用长期路径与短期路径并行的策略:长期路径即职前培训,主要是依托师范院校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型师范生;短期路径即职后培训,主要指通过校本培训或"国培计划"使在职教师转型为全科教师。  相似文献   

20.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能否在岗位上"留下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重庆在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调查发现,人际关系、个人观念、家庭生活、组织支持等因素在其去留之间发挥着平衡、缓冲和调节作用。稳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队伍,需要不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其存在感;强化组织支持,提升其获得感;坚定个人信念,提质其价值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