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党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陈独秀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关于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积极作用;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确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思考罗国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既不能从“左”的方面过分地强调批判而忽视继承,也不能对传统道德作不区分精华与糟粕的全盘肯定,更不能从右的方面对传统道德全盘否定,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重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阐述了继承文化遗产的价值意义和科学原则,并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了具体且精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文化条件。对传统伦理文化首先要区分精华与糟粕,摈弃其糟粕,对其精华也要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深受颜元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从事革命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吸收了颜元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 ;可以说 ,既批判其糟粕 ,又继承其精华 ,这正是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有双面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例如宗法等级思想,小农思想等又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渊源,其中,"以人为本"既是对管子思想的直接继承,也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批判地继承了"中正之道"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思想,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深受颜元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从事革命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吸收了颜元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既批判其糟粕,又继承其精华,这正是毛泽东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首先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非仅仅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解是:学习和精通传统文化是必要准备;用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甄别和评价是基本前提;坚持批判继承、融合创新是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是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同中华民族传统的现代价值,需要对20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进行反思。当代文化建设必须解决三个大问题:一是要确立精华多于糟粕的中国文化观,二是要明确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的根本宗旨,三是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家文化、本土文化和古代文化.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弃糟取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糟粕更有精华,存在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反对虚无论和保守论这两种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把握"批判继承"方法,科学对待,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宝库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过了时的东西也有可资借鉴的东西.我们要发展德育理论,必须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没有继承也就没有发展.而吸收或继承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它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明确地说,不论是继承还是批判,不沦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首先有一个分辨问题.研究分辨问题,是研究如何继承传统德育优秀遗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能科学地分辨是非,继承或批判,肯定或否定,都是没有根据的、盲目的.因此,提高继承主体对传统德育精华与糟粕分辨问题的认识,明确分辨的原则和方法,是继承传统德育优秀遗产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述的重要意义乃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要深入研究和批判"普世价值论"思潮,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关系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定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梳理和总结,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厘清一些相关的政策界限和认识界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改造、创新,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思想条件,也使得毛泽东思想具有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探究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如何对待传统道德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传统道德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仍有指导意义,因而要加以继承;有的人则持相反态度,主张对传统道德进行全面改造,重新构建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也有的人认为传统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既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又包含着许多精神糟粕,因此要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吸收其思想精华,剔除其精神糟粕.对于前两种观点,偏颇之处显而易见,对于第三种观点,乍一看,似乎大有合理之处.从抽象意义上说,传统道德的确可以一分为二,对于精华,我们吸收,对于糟粕,我们剔除.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种观点的根本缺陷,即它忽视了决定道德价值状况变化的社会诸领域结构关系的变化,忽视了道德价值状况本身的变化,而只是用原有的一维性道德价值观念框架去泛泛而谈,从而把问题肤浅化、教条化.本文正是试图立足于社会诸领域结构关系的变化,从“道理价值的三维性”这一新的视角对传统道德作一全面分析,以便我们对传统道德进行更好的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8.
罗国杰是我国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他曾进行过认真研究,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对传统道德这一概念做了界定,归纳出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确立了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明确了继承优良传统道德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区分精华和糟粕的标准,还对传统伦理教育思想、传统伦理思想史及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不仅具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认识论功能。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一切形而上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不是直接结合,而是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辩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取舍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中介。从实践本体论意义上反思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真实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0.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的精华部分是传统美德。以恒德为标准,辨别道德规范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对精华进行现代诠解,才能正确理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