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分析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之危害和制度根源 ,提出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制度来消除特权思想 ,克服特权现象。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反特权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出发 ,分析和探究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之危害和制度根源 ,提出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制度来消除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从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分析和探究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之危害和制度根源,提出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制度来消除特权思想,克服特权现象。学习和研究这一思想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教育变革过程中,等级特权制度日益固化,而广受关注的特权“二代”或高校特权表明,特权思想仍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中国有法律化、制度化的“官本位”等级特权传统,伴随着做“人上人”的教育理念,特权思想长期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权力与利益的不断紧密结合,特权现象继续蔓延,使高校被种种特权所困,难于通往教育公平这一变革目标.然而,反特权教育却是有社会基础和法理依据的,有效应对特权困境,是高教领域带头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特权现象在当代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其特点是易发多发、共谋相护及可防可治,其演化趋势是内涵模糊化、领域扩大化和形式多样化。任何形式的特权现象都是在一定的特权思想作用下的行为表现,特权思想是国内外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特权现象可能诱发特权腐败、破坏法治建设、阻滞民主进程,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能否消灭特权现象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亟需健全和完善立法促廉、教育管理、科学监控及长效运行的“多住一体”防治制度体系以消除特权思想.预防并从根源上消灭特权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反对教条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洋教条到土教条的过程。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打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洋教条",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打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土教条"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精神依附的教条。  相似文献   

7.
作为封建特权思想典型的"官当"思想,现今依然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法制建设。官当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魏晋南北朝、消失于元朝,其设立的最根本原因是对于封建等级特权的维护;官当制度的特权思想对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有根深蒂固的负面影响,所以,肃清"官当"流毒,对建设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领导特权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传统专制主义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防止领导特权的法制不健全;三是领导特权能为其拥有者带来诸多利益。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治理领导特权: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和反对特权宣传教育,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二是建立健全防止特权现象的法律和制度,为治理领导特权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学界兴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而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从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这两个思想维度出发,通过分析阿尔都塞思想的前后继承性,主要论述了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质,从而重申了"反人道主义"并非"反人道"或"非人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立足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从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构想和邓小平实现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策略三个方面对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进行了论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主义几种诘难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诘难。"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是当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诘难的几种主要观点。对几种观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不仅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而且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将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首要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标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实现理论突破,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本世纪的拓展和深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更科学的认识指导下向前推进,也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作为继毛泽东之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位伟大旗手,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在于:通过深入批判"两个凡是"的形而上学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扫清了思想障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他指出,既要防止将其庸俗化,又要防止将其"学院化";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时,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新中国五十年的历程总体上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不懈探索、创造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都与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最高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有着深刻的联系;要透过现实社会主义的经历和命运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及其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了近几十年的》文本核对" 和实践检验之后,我们要更加自觉、明确地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开拓其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高校现代德育理念是现时代高校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形成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及现代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邓小平教育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理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高校现代德育理念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先富"思想改变了建国初的平均主义思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先富"思想蕴涵着丰富深刻的内涵,既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体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可变性,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人性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先富"思想的重大创新,正确诠释了新时期人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科学说明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和拓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务实·辩证·开拓──浅折“特色理论”的理论特色王守武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前提下,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浅析如下:一、品格的务实性"特色理论"最突出的特色是"务实"。所谓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