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在我国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实现社会成人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成人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与影响因素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从长效机制的构建、传播方式的选择和合理运用现有资源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作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力量应把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走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列.影响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效性低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地方党组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不高;政治领域的腐败问题;经济领域的诚信、文化建设领域的虚无等问题.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逐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情感支撑,无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增强情感认同,唯有如此,方能深入人心。基于此,本文从情感认同内涵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机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缺失的现状、现实后果,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实践旨归,以期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着力点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发机理,对于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具有基础性作用。由于主体(大众——内生)、环体(环境——外生)、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之间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发,我们将从内生机理、外生机理、价值机理三个维度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生发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生发的内生机理主要体现在大众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契合大众对之生发认同的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生发的外生机理主要表现为大众社会化适应的外在需要,符合大众对之生发认同的理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生发的价值机理主要蕴含满足大众生存和发展活动所需的意义,切合大众对之生发认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提升边疆民族同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边疆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要采取全国广泛推广的一般性路径措施,更要寻求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特殊路径。把一般性和特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提升路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成人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关系到整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分析成人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和影响因素及探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至关重要.要从建立长效机制、选择合适传播方式和利用好现有资源等方面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推动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的构建既有许多积极的影响,也有深层次上的不利因素:社会领域,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分歧的增加,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识失调”;经济领域,“经济人”理性和全球化,滋长了狭隘的实用主义,使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激增;文化领域,大众文化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文化的异质性蕴含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次级价值体系,传媒的商业化降低了其价值观社会化工具的效用。应通过公共利益的建构、利益的满足和分歧的排解与控制,减少甚至消除上述不利影响,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并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大学生的认同身份上,从微观层面将大学生认同的心理要素解构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进而提出基于大学生认同心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政治现代化所伴随的权威合理化、政治结构分离和参与动员,推动了局部性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普遍化,增进了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忠诚,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也带来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利因素:政治参与渴求的难以充分满足,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知失调";腐败和社会问题的超载,侵蚀了政权合法性;工具理性的膨胀,滋长了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散布性支持"的刺激和利益的表达与满足,以及社会性组织的发展,能减少甚至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受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一些问题,如价值观信仰不坚定、信仰危机,理论脱离实际、认识浮于表面,缺乏道德责任感和精神追求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困境,并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角度探索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认同的路径选择,从而逐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以及行为践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遭受到一系列新的挑战,不得不承认,我国社会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回避,相反,我们要坦诚面对,找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提出可行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进一步的提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随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公益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青年军作为公益活动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必不可缺的关键部分。青年学生在践行公益活动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充分了解掌握国情和社会公益发展的特点,在推广公益事业中要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带领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本文进一步对公益青年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青年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为解决共同面临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方法;它造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环境的复杂、干扰认同的宣传灌输、影响认同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增强高校中思政课的引导力、提高新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评价力、探索具体实践的方法,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媒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重要境遇。随着新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形式的普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境遇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应借助主题宣传网站建设、丰富的教育载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步的动态监测、完善的话语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本质体现。文化认同能够夯实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基础,并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方法指导。文化认同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有:从文化的视角,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了人民的价值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有:针对特定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