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20,(87):20-21
小学阶段是奠定德育品德基础的关键时期。小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很大。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担负着班级管理的责任,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者。文章主要是从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入手,结合目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强化学生道德进步、形成良好的三观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时期是人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时期养成的品德对今后的成长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德育教育不是一时半刻的说教,它是长期的感染、内化吸收的过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这二者,学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更是责无旁贷。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潮、价值观不断涌现,如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引导小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是一个人学期的基础阶段,更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成长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实施,社会对学生品质道德方面的培养也是越来越关注,相应的德育教育应运而生。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是学生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促进小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学习呢?本文就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知"与"行"的角度来探讨"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孙艳生 《教育》2012,(7):49-4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品德与社会课程大多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如何使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这就对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相似文献   

5.
杨丽娟 《学周刊C版》2022,(16):126-128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基石。小学阶段的学生道德价值观还未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要抓住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把德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在知识传授中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品德的形成”一章既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课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学好这一章能使师范生掌握品德、道德等基本概念,理解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力的心理依据。在这一章中,有许多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品德形成的理论等,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呢?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根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8,(21):7-8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学科,人才的培养以德育为首,而小学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当下品德教学的学品德现状;二、小学品德学品德现象分析;三、品德教学引领儿童做品德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推进藏区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提高藏区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道德素养,能促进藏区小学生良好的发展。因此,如何抓住小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书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研究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特点及其阶段性,揭示作为心理现象的品德在其发展中对人脑活动的规律、心理发展的依赖关系,研究儿童品德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它着重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去探讨社会道德现象与个体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阐明某些具体的道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前提。在编写时着重突出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五个特点,便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为…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由于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形成期,因此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如果说,教师通过教育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使学生道德心理发展发生“量变”,那么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则是他们道德心理发展的“质变”。学生只有真正能运用规范标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形成高尚的品德。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内涵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个体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控制的力量。它体现在思想品德上是鉴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体现…  相似文献   

11.
12月30日星期四今天听了几节品德课,回来后一直感到很不安,学生们在课堂上始终没有情绪激昂的时候。我们经常讲,学生的品德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知、情、意、行。那么没有“情”,“知”怎么会转化为“行”呢?长期以来,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谓不全——从“五爱”等的思想教育到行为习惯的培养;课时不可谓不多——每周有品德课1-2节,班队课1节;人员也不可谓不众——从专职、兼职的品德课教师到庞大的班主任、辅导员、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然而,现实中出现的小学生“知行严重脱节”品德素质不高”,乃至于“道德迷茫”的现象使人不得不怀疑现行品德…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根据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水准和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来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的,对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有益的。我国十分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价值观正趋于形成,是非观念比较模糊,因此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更是十分有必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并不高,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探究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应该作为当前德育工作重点来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行。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矫正孙秀娥(鹰潭市教研室)小学生的品德不良主要是指他们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小学生的这些不良品德的出现都有一个心理活动过程,都与他们本身的心理因素直接相关。少儿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道德观念的最佳...  相似文献   

14.
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试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对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作一些介绍。一、道德认识。低年级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肤浅,容易表面化。他们会把“勇敢”与“冒险”混淆起来,甚至做些不守规则的动作,以示“勇敢”。同时,他们在道德判断上,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促进小学生道德培养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17.
马芳 《学周刊C版》2020,(2):162-162
德育教育是塑造学生良好品德的教育方法,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道德素养.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身作则,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品德养成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围绕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种要素构成的.这四种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了各自的特点,又表现了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小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切实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教育的创新,必须依托儿童的文化特征,基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认知作为起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应是生活经验的道德信仰的提炼。用文化视角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确立品德教育新的价值观和操作范式,建立起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理想课程走向实施课程的高速通道,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