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深切的怀念     
敬爱的周总理啊,您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每当我幸福地回想起受到您的亲切爱抚时,悲痛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涌流,对您引起深切的怀念。那是火红的大跃进年代——一九五八年一月六日,您在百忙中亲临我们肥光小学视察。我清楚地记得:您老人家满面笑容地跨进我们三年级教室时,我们全班同学都起立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我国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经济学界一代宗师,第二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教授陈岱孙,因病于1997年7月27日上午8时12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7岁。陈岱孙教授,曾用名陈总,福建闽候人,1900年10月20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代1906-1915年在福州私塾读书;1915-1918年在福州鹤龄英华中学就读;1918-1920年在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学习毕业;1920年9月-1922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获学士学位;1922年9月-1926年7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并于1924年获硕士学位,1926年…  相似文献   

3.
今年9月5日,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学家、江苏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学会创始人、首任六朝史研究会会长卞孝萱教授逝世一周年,作为他的晚辈后学,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对卞先生为创建省六朝史研究会,推进江苏六朝文史研究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尽职贡献精神,作一回忆和概述,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李燕杰 《教育艺术》2005,(11):24-25
胡耀邦同志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90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相似文献   

5.
著名文史大家、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敬爱的卞孝萱教授已于今年9月5日驾鹤西去。作为一名廿余年来受到先生关爱提携的晚辈后学,我内心充满悲痛之情。先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入南京大学后,精心筹组和领导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大力推动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时至今日,已在江苏南京地区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这方面的活动与成就构成先生晚年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这里,谨摘取当年有幸结织先生以及先生创建、主持省六朝史研究会、努力推进六朝史学术研究等往事,略作回忆,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6.
廖一帆同志六十年代任《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我们与他共事十一年,如今他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我们无不悲痛。但他忠恳朴实的音容笑貌,仍然活在我们心中。 一帆同志一贯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1917年生于广东大埔县,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学生进步组织。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芦沟桥事变。当中国处在危急存亡之际,一帆同志为了抗日救国,他毅然从日本回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革命工作,具体做日军战俘工作。他会日语,了解日本的风俗民情,做日俘的工作深切入微,收效甚大,使不少日俘懂得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性质,懂  相似文献   

7.
电话传来王均先生不幸逝世的噩耗,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往事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认识王均先生已经54年了,他是我的好老师、好领导,他的许多优秀品质,时时鞭策着我.这里写下一些零星的回忆,寄托我的哀思.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23日是我们尊敬的朱正元教授的百年诞辰纪念日.作为朱老师的学生和助手,有幸能多年直接聆听他的教诲,目睹他的典范,使我受益多多,永志不忘.朱老师虽然离开我们已近16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深切地怀念他,就是要重温他的教导,认真学习他的精神和高贵品德. (一) 朱老师一生执教60多年,把毕生都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尤其对于师范教育,他更怀有特殊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他一贯提倡要重视师范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既教书又教人,并身体力行.他常说教师是十分崇高的职业,因为教师是做…  相似文献   

9.
启功先生字元白,又作元伯,满族人,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和诗人。  相似文献   

10.
吴天石同志和他的夫人李敬仪同志逝世已经整整二十年了。每当我想念起他们,就感到非常痛惜,有无限的怀念之情。我和天石同志相识,是一九四四年冬,在苏中公学的时候,他和我一同负责苏公宣教科的工作。当时初见面,听说他是在南通地区搞教育工作的。调来苏公前,他是苏中行署四专署的文教科长。我来到苏公工作以前,是在一师抗大九分校搞教育工作的。我们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就这样,两人之间开始建立起革命的友情。天石同志待人谦虚和蔼,喜欢喝点酒,很健谈。他讲起话来,有很浓的南通乡音,满面带着笑容,使人感到他为人真诚而朴实。他工  相似文献   

11.
《教育史研究》2005,(2):2-5
今年三月五日是我国著名无产阶级教育家、原中央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董纯才同志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董纯才同志,我刊约请教育界的有关同志进行笔谈,现将谈话稿予以刊发,以表示我刊对董老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吴先生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老师之一。听到她不幸病故,我是十分悲痛的。我是在医院的病床上得知这个迟到的噩耗,心理上的疼痛远远超过了躯体遭受手术刀之痛。为了悼念长者,因体力与健康的关系,时撰时辍成不了篇……  相似文献   

13.
陈侠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五个多月了。我们仍然深切地怀念这位教育界和编辑界的老前辈。 陈侠同志1915年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33年毕业于扬州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历任小学教员、主任、校长、编辑等职。不久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4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接着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8年获硕士学位,后历任该校讲师兼附小校长、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解放后于1950年调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任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后转本社工作,历任教育室编辑、副主  相似文献   

14.
又是冬去春来 ,可敬可亲的慈父董鸿书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了 ! 36 5个日日夜夜里 ,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和亲切的目光 ,总是浮现在眼前 ,他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和那爽朗的笑声 ,总是回荡在耳畔。父亲出身于辽宁开原县城一个普通的菜农家庭 ,是家中长子。小时候 ,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 ,父亲就带着弟弟围着老城墙跑步 ,然后在城墙上看书 ,回家后又要帮助爷爷往菜田放水 ,做一些农活。青少年时期 ,他亲身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入侵家乡和殖民化的统治 ,亲眼目睹了日寇杀害两位老师的种种罪行 ,抱着“朦胧的工业救国的思想”考入大学工科 ,并逐渐接触了进…  相似文献   

15.
1988年2月16日,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文学运动的最后一位元老叶圣陶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编辑部全体同志无不为之悲痛。不禁回忆起《人民教育》创刊38年来,叶老领导、关怀和支持编辑部工作的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叶老从1950年5月1日《人民教育》创刊到1951年4月,在编辑部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当时的编委会主任委员是成仿吾同志,副主任委员还有柳湜同志)。叶老在编辑部担任领导工作期间,认真宣传贯  相似文献   

16.
1989年9月26日,叶佩华教授因患脑溢血,在工作中猝然逝世,消息传来,令我们异常悲痛,他的逝世,也是我国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界的一大损失。自1979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叶佩华教授手下工作,在学术上和工作上深得叶佩华教授的指导和爱护,使得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地掌握了教育统计与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叶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应用于考试改革实践,使我省的高考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叶佩华教授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文化论坛》学术顾问黄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8日晚8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黄济,原名于鸿德。著名老一辈教育学者,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1921年7月20日生于山东省即墨县。1946年至194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1949年华北大学教育系毕业。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特别是在"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基础教育》2006,(3):64-64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本刊编委钟善基先生于2006年5月28日4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消息传来,编辑部全体成员陷入悲痛之中。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29日2时20分,我国著名化学教育专家、《化学教学》的首任主编李嘉音先生安静地走了,听到消息,编辑部全体同仁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化学教学》的创刊、成长、发展都浸透了李先生的心血。李嘉音先生于1913年1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高中开始在上海学习,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攻读燕京大学化学工业研究生,1938年毕业。新中国成立前,李先生相继在光华大学附中,苏州丝绸学院,丽水清明化工厂,中华电化厂,上海自来水厂等单位任教员,工程师和总工程师等职,从事中学化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参与了酒精、油脂、漂白粉、烧碱等生产的技术工作。解放后曾在光华大学附中、沪江大学等担任高中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54年起在华东师大任教,直至退休。文革期间,和广大知识分子一样, 遭受种种不公正待遇。粉碎四人帮以后,李先生不计前嫌,积极工作,表现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20.
<正>2月28日凌晨,我国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集创始人、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资深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守煜先生走完了他84岁的人生,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3月2日上午8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肃穆高雅的兰厅,他的亲友、同事和学生以依依难舍的悲痛心情,送别了这位慈祥而令人敬仰的老人。陈守煜教授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