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电力企业岗位的特点,文章提出在高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践"三融合"虚实一体教学模式,即探索和实践虚实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和"厂中校"融合的实训实习基地、虚实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破解了电力职业在构建职业能力教学环境时遇到的资金投入大、实训工位少、电力运行工况难以再现等困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高压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作业面广、耗材大、不可重复的困难,提出了项目虚实结合和实训任务虚实结合,过程虚实结合和岗位虚实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下,实训教学存在学习任务与真实工作脱节、学习活动忽略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过程存在“时点效应”等不足,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情境任务。通过对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以及实训教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了规划情境、选择情境、定义情境的虚实融合环境下实训教学情境任务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头脑风暴法,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规划情境;通过对影响情境选择的四个维度进行综合量化分析选择情境;通过典型任务实施步骤分析、定义情境。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在支持学习目标达成方面的有效性,给出了依据“学习情境的难易程度”进行各情境任务顺序设计的情境任务教学体系设计原则。研究结果对虚实融合环境下实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丰富多样的实训课程中识别出部分课程具有"学生参与主动、学习体验深入、学习产出丰富"的效果特征。以ERP沙盘模拟实训为例进行了解构性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以及资料分析,发现其教学活动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虚实融合任务为载体的内容组织;以"做中学"基本样式为驱动的方法实施;以持续跟进方式为强化的学习支持。对类似实训教学活动的启示是:精心设计虚实融合的实训任务,努力实现教学样式的恰当转换,适时提供学生需要的学习支持。  相似文献   

5.
数控实训是本科高校工程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优化实训流程和实训内容,构建DNC数控实训平台,采用虚实结合的教学手段,打造开放实训平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数控实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土木建筑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及"新工科"教育模式,针对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教学资源存在的问题,从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践课程以及管理保障机制等几方面,对创建具有应用型土木学科特色的虚实结合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虚实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现代化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  相似文献   

7.
新基建背景下,为了满足轨道交通建设对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以“虚实结合、共建共享、技术引领、循序渐进”为原则,提出了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思路,明确了实训中心的功能和构架,并在深度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智慧建造应用平台的建设方案,并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训教学体系和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运行机制,加强工程实训中心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8.
将OBE教育理念融入机械类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中,运用IRAI软件平台开发实训项目,即采用真实的PLC等电气控制元件控制PC机中虚拟的机构运动的虚实结合的实训项目。实行模块化教学,将项目由易到难划分为各个任务层级。建立一整套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制定的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完整的闭环控制的实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依托产业学院平台,以新技术驱动变革,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管理服务全过程,以“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助实”为建设原则,建设了全场景全业务的“三平台一中心”虚实结合实训环境,有效解决实训教学中的“三高三难”问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助力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的数字化升级,为虚拟仿真赋能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因传统机械类实训课程教学受设备成本高、维护保养成本高等条件的制约,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环节中往往投入大而效果不佳。将虚实融合技术与技能实训教学相结合,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数控类实训课程教学演示系统开发,以数控机床操作与拆装实训课程为例,将基于虚拟现实的实训仿真系统用于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水利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创设实景真训环境、虚实结合解决实训教学难题、双线混合多维评价过程考核、思政贯穿实训全程等策略,以提升水利类专业群实践教学效果,构建综合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开展难度大、实物实训运行与维护费用高、场地受限等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基于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提出虚实结合的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素及其对实践教学的提升作用。然后从"细分三层能力结构"、"五项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能力主线"的课程方案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重点论述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建设方案,深耕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的本质,就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展开研究。与此同时,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虚实结合的模具设计制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还需要坚守信息化、智能化的办学理念,面向区域校企联合共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双胞胎技术、5G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全面开启了虚实融合、三维交互的数字化学习新时代。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利用数字化双胞胎技术虚实结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进行机电设备构想、设计、测试、虚拟仿真,也可以与真实设备进行虚实联调,与工业物联网技术、5G技术相融合,还可以实现远程虚实交互,变革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分析数字化背景下机电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虚实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开展线上“云实训”,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满足了疫情下远程线上教学的需要,也解决了线上教学中社会学习者没有实际设备进行训练的难题,教学不再受设备和时空的约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14.
鲍立平  刘继焜 《广西教育》2022,(15):165-168
本文论述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该技术的特点,探究该技术与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课程的结合点,提出虚拟仿真技术与现场实训教学结合、与BIM课程体系相融合、与安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以此解决《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及实训教学的痛点、难点。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三网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GNS3网络仿真软件在三网融合实训平台搭建中的优势,对三网融合技术实训平台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以GNS3软件为基础构建三网融合仿真实训平台,开通并实现各项业务,阐述其在三网融合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教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工业机器人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案。依托真实系统和仿真实训室,构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使用的涂胶、激光切割、搬运、弧焊等4个实训项目,细述了每个仿真项目的实施要点,实现了虚实结合的实训模式。经实践验证,该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数量多而实训设备不足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硬件不足、投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人身与设备安全等难题,根据智能制造数字化、系统化、综合化等特点,结合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智能制造虚实结合项目教学的探索与应用研究。阐述了虚实结合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虚实结合的系统级、设备级、基础级分层次的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并进行了虚实结合项目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该平台,实现了从虚拟到实训、从基础到系统的创新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且不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张连峰  王栋 《教育与职业》2012,(24):164-165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实训得到了蓬勃发展。文章分析了虚拟实验实训的优势与局限性及如何正确处理"虚拟"与"真实"的关系,提出了构建虚实结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虚实一体化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兵 《中国轻工教育》2010,(1):75-76,80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要务,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通过虚实结合再现企业生产环境、营造职业氛围、跟踪行业高新技术,完成其生产与实训融合的教学功能。在分析当前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与运作现状的基础上,从建设内容、建设开发技术、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探索了校内实训基地虚实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对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操作技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结合本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特点,分析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能够实现数控加工实训环节的在机模拟和过程监测,通过虚实融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现场授课效果,为数控加工实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