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性恶论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荀子的观点为代表的中国性恶论与以奥古斯丁、路德、加尔文的观点为代表的西方性恶论,都把人的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必须加以限制和改造.在中国性恶论中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受到冷落和否定.在西方性恶论中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理论在历史上受到重视,并对近现代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中西性恶论是有极大片面性的错误理论,但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对预防官员腐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化性起伪"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荀子"化性起伪"的理论作以现代阐释,以性恶论为切入点对其做以阐述,并且从"积、渐"和"礼法"两个角度分析其具体做法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荀子以性恶论为理论基奠,提出"礼治"下的分配正义思想。该思想针对社会政治名分、物质财富以及相应的责任义务进行等级分配,体现了荀子以不平等为平等的诠释逻辑与以"人治"为核心的统治主张。  相似文献   

4.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现实形成了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德育思想。荀子的德育思想不仅对当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乐论》是一部阐述其音乐思想的重要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荀子从"性恶论"出发,礼乐并重,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音乐思想,主张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感,使人成为高尚的人,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荀子的音乐思想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冯兵 《中国德育》2007,2(10):22-26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荀子作为战国中晚期儒家大师,他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实践意义。试从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出发,就教育的作用、目的及教学等几个方面分析其教育思想,并以此略窥荀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家在否定批判荀子的同时,对苟子思想也有诸多的借鉴和吸收。理学家的人性论吸收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性善论、性恶论以及善恶混等思想成果,在理学人性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气质之性脱胎于荀子的性恶论。宋代的礼治论对荀子的礼治思想多有继承,诸如“治国理政,一准于礼”说、“礼治则治,礼乱则乱”说、“上下尊卑,礼之本”说、“刑教”论,皆深受荀子的影响。荀学是理学家无法绕过的一座理论高峰,构成了理学家思想建树的重要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美学思想根源于他的人性观,"性恶论"就是其功利美学的逻辑起点,接着他又提出了"化性为伪"的重要美学命题,完善了其功利美学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和谐的审美标准。荀子的这种美学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荀子的“礼”、“法”思想的阐释,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至今不泯的对于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争议颇多,但没有一个用来划分学术性质的标准。本文认为荀子是归属儒家的,从界定儒家着手.以此为标准对荀子的思想加以比对;同时,还对认为“荀子非儒家”的观点如荀子重法、韩愈“道统论”、荀子“性恶论”等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13.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伦理思想以“性恶论”为基础,从“性恶论”出发,引出以“礼”为主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论证其道德规范实现之可能,他进一步提出了修身论和认识论,最后把整个伦理规范体系落实到政治领域,形成儒家特色的伦理——政治思想。而其“性恶论”又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的。可见他的性恶论既以社会为起点又以社会为终点,体现了极强的现实品格。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荀子以"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关系和饱受争议的"性恶论"为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指出其课程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成就"道德圣人"的理想人格,课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隆礼立法,"化民成俗"的重要措施就是"化性起伪"。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我国先秦儒家代表之一,被后世奉为中国礼法传统的奠基人。其礼法思想以"性恶论"为人性基础,以"礼法"为核心范畴,强调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对应。荀子礼法思想重视人性,重视礼法制度的价值追求,重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最有特色的两种观点——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力求以辩证、客观地分析比较,从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理论中归纳出他们思想中相同点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8.
《乐记》不仅综合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还吸收道家的某些思想,从而呈现出儒道融合的倾向。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人性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荀子的学术性质争议颇多,但没有一个用来划分学术性质的标准。本文认为荀子是归属儒家的,从界定儒家着手,以此为标准对荀子的思想加以比对;同时,还对认为“荀子非儒家”的观点如荀子重法、韩愈“道统论”、荀子“性恶论”等予以辩驳。  相似文献   

20.
"人性论"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后儒对于荀学争议颇多的地方。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矫正人性中恶的成分进而建设有序的社会;他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和"礼乐教化"等都基于其性恶论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变。对这问题一探讨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弘扬其批判的精神,充分高扬人的主体性,肯定其礼乐之治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及强调法治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