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庆 《中学文科》2006,(9):74-74
《桃花源记》是晋代文人陶渊明的传世佳作,在《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中,作者陶渊明为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人们怡然自乐的理想自由世界——桃花源。全文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主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多年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必读必背文章之一,因为在这篇文章中,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仙境,这是众多参考书的共识。有资料可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认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5.
随遇而读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主题,我们将课后《穴中人语》与它对比阅读。通过穴中“人人平等、人人劳动、自耕自食”的美好境界,加深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六、...  相似文献   

6.
周学芳 《考试周刊》2011,(63):52-53
《桃花源记》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既是时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又是对虚伪、狡诈、钩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作者渴望生活在“世外桃源”,十分向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要  相似文献   

9.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南村隐居生活的艺术写照,它作于义熙十四年,这一年陶渊明54岁,已经过了13年的隐居生活。《桃花源记》是他以往田园诗的高度概括和归隐体验的诗意升华,是他对南村生活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反映而不是道家仙境或乌托邦,其中既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又是他以隐士心态和诗人情怀来处理人生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相似文献   

13.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此文已成为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现入选于人教社初语二册)。要学深学透这篇千古名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图景,其结尾十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思想价值很高的作品。作者幻想并描绘出一个和平、宁静、幸福的桃源社会,借以表达作者自己进步的社会理想,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闪耀着可贵的人民性的思想光辉。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国外的“乌托邦”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所以梁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几个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细细品读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