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教育是通过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师生身心更好地发展、生命意义更加丰富的过程。由于理解既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特征,又在认识论层面上演绎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关系,还在方法论领域中建构了它的方法体系,因此理解教育也随之进入到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域中,并由此显示出它在示范性高中实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化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进化模型中生物学家把自然选择机制视为是文化传递的动力学基础,但对于文化传递的认知机制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认知人类学家基于"表征"概念,采用"自然化"的方式,为文化表征的传递构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认知解释。由此所形成的文化表征理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能够在一种隐喻思维模式下,为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一种科学的因果解释。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主要是基于因果问题与建构问题之间的分歧而导致二者在理论的本体论、方法论以及学理滋养方面的差异。结构现实主义重视因果问题的解释,因而在本体论上是物质主义本体,在方法论上采用个体主义,其学理滋养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而建构主义与之相反,是理念主义本体论与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在方法论诠释学和本体论诠释学两种思维模式的观照下.“文化理解”一语具有不同的含义。从本体论诠释学的视角考察.文化理解的实质就是人这一存在者对其存在的当下把握和对其未来的筹划。对文化的理解不能用认识方法论上的正确与否评判,它具有多元性:在文化理解的历史性维度上,它表现为这种理解在内容和意义方面的多元性;在以对话方式体现的文化理解的本体论诠释学循环里,它表现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文化理解本身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它始终参与并影响着历史。  相似文献   

5.
"理想类型"是马克斯·韦伯为应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工具,体现着韦伯所确立的诸多原则,包括价值关联、价值中立以及确保意义上与因果上的妥当。在引入比较教育研究后,布雷恩·霍姆斯借助"理想类型"建构了其资料分类模式中由人、知识和社会的特征所组成的"理想类型规范模式"。承袭霍姆斯的资料分类模式,许美德继续运用"理想类型"研究中国大学发展背后的文化与价值理念,并突破了价值中立原则。然而,从整体上看,"理想类型"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还存在明显的应用困境,需对其应用限度展开充分讨论,更好地发挥"理想类型"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实证社会科学通过对观察资料和经验事实的概括,确定因果关系,并对事实现象作出理论解释.然而,社会科学在因果关系与理论解释方面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本文以教育和心理研究为例,列举了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理解的十对概念,试图激发人们对学科方法论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教授晚年的重大学术贡献是:在回答"社会是什么"这个社会学以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元问题"上,破解了西方社会学的迷思,建立起了"生活论"的解释框架和研究范式,从而确立了生活本体论的社会学信仰,明确了社会学既是社会科学又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建立了从生活逻辑出发和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研究方法。费孝通所确立的"生活论"研究范式为求解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实体与价值、理性与情感、实证与非实证研究等基本理论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方法论,即功能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主义的方法论和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事物的客观性,通过事物的现象来研究其原因与效用,它把教学现象作为教学论的研究的对象,这样便形成了观察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以及解释教学现象的方法与规则。解释主义的方法论注重事物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它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项人文的、精神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在于"学以成人",这样便形成了以"观察—访谈—描述—解释"为组合的"课堂志"方法与规则。结构主义的方法论试图调和功能主义的客观立场与解释主义的主观立场之间的矛盾,强调能动者与社会客体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它把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和学生能动者与教学资源及规则的互动所形成的二重性结构,这样便形成了透过主客体互动分析来洞察教学活动背后普遍的所谓教学二重性结构的方法与规则。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规则一方面受到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规则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为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则贡献了具体学科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9.
将机制解释作为比较的参照系就是将比较的重心放在分析造成教育现象异同背后的因果机制上。机制解释相对于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建立了中观比较参照系。这有利于比较教育研究中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和方法意识的提升。在研究案例选择上,机制解释着眼于小样本案例的筛选原则。在研究方法上,机制解释凸显了方法上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征,可以依据研究情境,采取定性比较分析、多主体建模、统计因果推断、过程追踪以及比较历史分析等方法。然而,机制解释有其本体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弱点,也并非适用所有的比较教育研究问题。比较教育仍需遵循阐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解释并行的两条进路,承认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欣赏复杂性之美。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主要是指关于文本的意义理解与解释的理论和学问,它的方法论意蕴主要包括视域融合促成新意义的生成、超越文本促成新思想的发明、主体间性的关系是视域融合的必要前提、解释学循环是个体认识发展的重要机制、文本意义的增益需求理解和解释、彼此共识的达成依赖于对话与互动、一切的理解建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解释学方法论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在于:教育研究应将对象"文本化",促进文本意义的生成,形成一种新型关系,深入挖掘教育存在的本质意义,使用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将其作为一种对话,了解并解释教育事实背后的意求.  相似文献   

11.
福多在区分意义的语言和思想层次的基础上,通过对心身关系问题做出功能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表征主义的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强调心智表征条件下的"自下而上"的自然主义模式,否认自然语言表达式之间在推论关系中表现出的"自上而下"的规范主义的解释模式。而对意义的本体论归因的关注,使得福多的作为意义载体的心智符号只具有表征功能,缺乏对语言交流和解释的说明功能。因此,应该通过强调语言和思想的相互关系,以摆脱福多在意义本原问题上的理解及认知循环,进而在实践维度中把握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验论与实在论之间的争论彰显了现代科学的基本目标。现代科学因为其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而被区分和发展成不同的学科,人们因此而认为现代科学的基本前提是方法论的。克雷格·迪尔沃思认为现代科学的基本前提是本体论的,它预设了自然一致性、物质永久性和因果关系三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各自经历了一些改进并影响了科学发展的进程。这些基本原则在其改进的过程中保持着其要义且始终具有四种重要的作用,即确定学科在本体论上的必要性,提供科学合理性的结构、决定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其概念的定义而确定学科的性质。厘清现代科学的这些基本原则及其作用方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现代科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李月 《文教资料》2012,(3):109-110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内在一致的。人们对于社会所形成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蕴含着考察社会科学的一般性原则,以这种一般性原则作指导,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就会形成所谓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即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社会科学的一般性原则为基础的,总的来说,它包括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科学研究模式,即人文科学方法论模式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模式。  相似文献   

14.
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涉及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研究经历过兴衰,但在哲学研究中的前提核心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都蕴涵有本体论前提.与哲学研究把本体论作为一门需要探究的学问相比,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是一个需要选择的立场,而这种选择深受个人偏好和时代哲学的影响.这种隐含的哲学立场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即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提高本体论的自觉,不仅对理解社会科学理论、推动理论的进步,而且对提高方法论的自觉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阐释是理解、解释,阐释的伦理包括阐释的正当性说明,也包括对阐释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分析以及道德原则和道德义务确定。波兹曼认为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阐释主要运用于对文本、作品的解释,阐释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以文本为依据的理解。对被理解对象的领悟并加以补充创造,是阐释学应有的任务,挖掘文本中深蕴的意义,则是阐释主体的阐释目的所在。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意义,阐释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误读和曲解,对于阐释伦理来说,是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是否恰当的问题。制定伦理原则用以调和各种冲突或指导各种行为对人类总是必要的,就阐释伦理研究所确立的伦理原则是可接受原则,它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道德辩护。  相似文献   

16.
青年卢卡奇以总体性思想为核心原则,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集中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从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三重向度展开总体性思想,其意蕴在于廓清作为方法论本质的总体性与物化意识、作为认识论原则的总体性与阶级意识、作为本体论表征的总体性与实践哲学的演进逻辑。总体性作为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本质,是被严格限定在历史范畴内的总体性,意在弥合历史主客体之间的同一趋势。以总体性为原则的认识论,其本质是关于历史领域的认知,蕴含着生成总体性的阶级意识的动力。卢卡奇以总体思维范式的转化重构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形成了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关系本体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为其哲学认识论、方法论与本体论的高度统一,对其深入考察是呈现出卢卡奇青年时期较为完整的思想谱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德国解释学在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转变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清理和解释前人不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时间距离提到了重要位置,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同时阐发了它的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现代社会学影响巨大,其论著中所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在其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想典型"最具方法论意义,"理想典型"也是韦氏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有必要依据韦伯经典著作《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理想典型"概念进行厘清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类推解释可以有助于寻找和理解法律本质。从本体论角度,类推解释发挥着指引功能,揭示生活事实与规范之间相互开放和调适的特征。从方法论角度,类推解释能够体现法律的意义指向即"事物本质"及其类型思维。法律因此呈现出规范与事实相统一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诠释学各流派之间的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诠释的目标、诠释的主体与对象及其关系上的认识差异.对诠释的主体性的安顿乃是诠释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诠释学形成之前,因强调解释的客观性而要求排除理解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继承了这一观点,并且为保证理解的准确性与和谐一致性,将心理学引入了诠释学.理解被视为主观地重建客观的过程.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使诠释学摆脱"客观知识"的束缚而彻底转向"意义"问题提供了本体论基础,诠释学本身也由理解的方法理论扩展为本体论学说.理解不惟是把握文本的方式,而且直接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伽达默尔的对话理论最终将被理解对象主体化,完成了诠释学从传统的注重"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模式到"主体间"的理解模式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