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使学生读懂古典诗歌之真义,除了利用工具书或者知识储备,排除浅层理解障碍之外,我们还应该引领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密码,即抓住关键,在反复诵读中,从意象中发现,从写法上发现。  相似文献   

2.
阅读作品,首先要讲形式。比如艾青的小诗《我爱这土地》,“教参”分析说,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唱,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这样的分析是大而化之的。其实本诗的构造是巧妙的。诗作的叙述主体先由“我”过渡为叙述客体“鸟”,继而塑造了一个“精卫填海”式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它歌唱,接着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甚至一直唱到了死。这是一个隐含着层递关系的语义结构。下一步是联系所唱的内容。如果我们能联系1938年的时代背景,就不难…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简约型阅读就是指阅读实践的高度概括性.这种概括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炼、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5.
赖聪林 《语文天地》2012,(15):51-52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效果不甚明显,有时甚至有劳无功。如何阅读诗歌,阅读诗歌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诗歌教学的探究,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略谈高中生诗歌阅读力的培养。一、诗歌阅读力的定位何为"诗歌阅读力"呢?笔者以为,诗歌阅读力主要是指在具体诗歌鉴赏中所应该具备的思维力、质疑力、想象力以及合理的推导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的效果不甚明显,有时甚至有劳无功。如何阅读诗歌,阅读诗歌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诗歌教学的探究,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略谈高中生诗歌阅读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诗歌 阅读     
了解诗歌诗歌鉴赏作为近两年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功底和语言能力。一、诗歌的有关知识(一)诗歌的定义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要求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由于诗歌运思讲究含蓄概括、强化抒情、修辞变形、意象营构等,因此,与其它文学文体比较,诗最不易读懂。所以,本人认为,读诗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独特的运思规律。本文仅从诗歌独特的运思这一角度谈诗歌的阅读方法,即:第一,整一的直觉——景的概括阅读法;第二,极端的感情——情的强化阅读法;第三,含蓄的表象——象的虚实阅读法;第四,想象的变形——形的变幻阅读法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阅读     
《学语文》2000,(1):68-71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讲解向来被视为畏途这固然有诗歌意象的模糊性及由此造成的内容的多解性等原因,但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我们忽视,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长于概括而短于分析,长于模糊而短于精确。这种思维特点使我们满足于对一首诗“有感”,而缺少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感为何感,感从何来”的兴趣,所以有些教师被追问得太过急迫时就会张口结舌;也有一些懒惰且聪明的教师就巧妙地引用古人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的《饮酒》);或者长吟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的《念奴娇》),再痛斥一句“自己体会去吧”,就这样把难以表述的诗歌理解抛…  相似文献   

11.
阅读诗歌要从下面几点入手。关注诗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之中,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进而把握其表现手法和内容特点。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或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把握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由于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及感情,因而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  相似文献   

12.
虽说古诗和学生作文有语体上的差别和文体上的不同,但绝非毫无干系。它们如一对叔侄,是有血缘关系的。虽说叔父苍老在讲述历史,侄子年轻在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中考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诗歌在考试中的形式也更加新颖,考题越来越趋向于诗歌内涵积淀、诗歌品位等无形的东西.诗歌阅读靠复习中的突击讲、突击练已难奏效.  相似文献   

14.
邓红霞 《初中生》2007,(10):34-37
近年来,由于中考试题越来越开放、灵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诗歌在考试中的形式也更加新颖,考题越来越趋向于诗歌内涵积淀、诗歌品位等无形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诗歌阅读既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种,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它也是相对被忽略的部分。本文尝试在把握诗歌特质的前提下,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遇到的诗例,从诗歌语言、意象、意境等方面入手,摸索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诗歌阅读策略。一、缘起:诗歌教学需要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6.
<正>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生动的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以诗歌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途径之一。下面仅就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部分试题做一点浅析。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  相似文献   

17.
在开始讨论中心话题前,我需要区分语文教学中的两个概念,那就是诗歌欣赏和诗歌阅读。所谓诗歌欣赏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阅读诗歌的文本,体会其所蕴涵的情感及思想主旨的活动;所谓诗歌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诗歌文本,判断其所主旨、情感、以及艺术特色,并完成诗歌鉴赏题的活动。这二者有根本区别,诗歌欣赏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祖国的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苍凉浑厚,亦不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纤细温柔.从古至今,那些多情的诗人,在面对大自然慷慨的赠与后,总能及时地写下他们的感受,献上他们心中的赞美,并让后人浮想联翩. 相比较西方文学中热烈奔放的写景作品,中国的写景诗,自有一种"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的含蓄之美.可是,当初中生面对这些艺术奇葩时,知识的局限和阅历的浅薄让他们无法领会作者的精妙笔法.  相似文献   

19.
王红艳 《山东教育》2002,(14):53-56
每次迎接新班级,我总要在第一节语文课上问这个问题:“喜欢诗歌吗?”也每次总会有如林的手臂举在我眼前,让我欣喜,让我觉得诗歌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的确,朝阳般的生命,使他们拥有了对诗歌得天独厚的感性认识,这火一般的青春、花一样的年华,是应该由诗来陪伴的。然而,当诗歌伴着改革的脚步走进高考试卷中的时候,我们众多的考生却紧紧地皱起了眉头———本来非常喜爱的诗歌竟成了他们顺利通过高考的拦路虎!为什么呢?为什么喜爱诗歌却难以准确地解读诗歌呢?原因其实也很明显,我们的学生纵然有着对诗歌的喜爱,这喜爱却更多的来自…  相似文献   

20.
<正>一、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前线时期。1.词的上阙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陆游的生平简要回答。2.下阙写遥望长安,期待得到胜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简要分析。二、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