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小说传统叙事模式,即以情节为中心的线性全知叙事,到了近代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感觉派”作家迎接了这种挑战。到了30年时,小说以新的叙事形态体现在“新感觉派”作家的小说创作中。而在叙事传统的颠覆立中,中国传统的诗骚抒情格调反倒回归于新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中的“颠覆”和“抑制”概念来分析《巴比特》的社会政治功能。小说通过巴比特的反叛来颠覆因循随流这一主流社会意识,但这种颠覆受到了抑制,巴比特反叛失败,回归到标准化生活。由此在小说的颠覆与抑制两种力量的动态关系中实现了协和。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展现出桑塔格对女主角玛琳娜所处历史的“颠覆”和重构.作者从美国梦的颠覆和小人物的“大历史”两个方面探析小说“颠覆”的主题,从波兰国内、美国社会的抑制力量以及主人公自我的抑制力量来分析“抑制”主题.“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在小说中,新历史主义体现在对边缘人物、对社会各层“小历史”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卢虹荣 《文教资料》2014,(15):12-13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两个重要的概念:“颠覆”和“抑制”。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在《胎记》中,通过将艾尔默刻画为科学狂人,妄图去除妻子面颊上的胎记而致其死亡,表明霍桑试图颠覆科学话语权力。然而,乔治亚娜虽自身体现出颠覆力量,但轻易屈服于科学权威;阿米纳达布被树立为科学家的他者,却受到作者的嘲弄。因此,霍桑并没有真正撼动科学话语权力,小说的尖锐性与颠覆性被有力地抑制了。  相似文献   

5.
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认为该小说颠覆了“有用与无用”,“富人与穷人”以及“圣人与凡人”三组二元对立关系,反对形而上学的明确的等级制度,批判了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哲学。小说的“意外结局”更是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套路,突破了哲学、文学和宗教中的二元论思维,率先提出应融合传统形成新的美国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狂欢化文学”是巴赫全命名的一种深受狂欢节民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小说体裁。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的小说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狂欢化文学”的特征,在语言风格上即表现为诙谐与粗俗。这种语言风格强烈地传迭出了狂欢节世界观的追求脱冕、颠覆的本质精神与亲昵、粗鄙的行为范畴。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小说作家们都以超越小说现代性的姿态,运用后现代主义视角,从乡土角度表现了虚拟的“约克纳帕塌法”王国和“后江湖世界”,又从身份探索角度表现了“身份危机”与“身份混杂”,从解构颠覆的角度分别表现了“颠覆自我”与“颠覆世界”。福克纳和大陆新武侠作家们的小说的后现代特性,表现了全球化大语境之下文学发展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韩素敏 《文教资料》2011,(18):30-32
“颠覆”和“抑制”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两个相对的关键词。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乔治·艾略特的长篇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颠覆”本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而“抑制”则是对这种颠覆力量的抑制。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作者通过对麦琪叛逆性格和行为的详尽描写.展现了她对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宗教、阶级压迫、男权社会等社会问题的一种颠覆力量:同时艾略特过度强调义务、良心、职责。又带来了主人公的自我抑制。“颠覆”与“抑制”两种社会功能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讲其同引导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出现了一部分被后来研究者称为的“抒情小说”。这类型小说中的抒情性不是指一般小说广义上的抒情性,而是指小说具有“抒情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体现在文本中,打破了传统小说“故事化”的形态,颠覆了故事性小说的叙事模式,还使作家的思维方式和创作视角从对外在生活的关注、表现转化为了对内在心理欲求的倾诉与表达。它的出现发展,是与“五四”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人的发现”与“文的自觉”、作家的知识结构与创作心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教父”,以极富个性化与客观冷静的风格颠覆传统小说创作手法,积极实践反常规写作,引领“新小说”流派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派系中崛起。其代表作《橡皮》《窥视者》与《嫉妒》的理念实践都展现出强烈的先锋性与反叛性,为小说艺术发展增添了不可忽视的新可能。“窥视”作为一种独特的叙述眼光成就了罗伯-格里耶小说典型鲜明的冷肃文风,同时作为重要的叙事角度参与承担进作品的人物描绘、空间建构与结构交织。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具体考察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窥视”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儒家文化以天人关系的自然宇宙观为肇始,延伸至天地人鬼神、天地君亲师等人伦关系,尤其是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伦理规范,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唐宋时期是我国儒释道文化"三教合流"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茶文化兴起与发展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处于中华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发生交融、互动、互构。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茶"这一自然之物在各类茶事交往活动中成为了"国饮",并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2.
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在三个方面出现了新的动向.第一,一批儒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第二,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少数儒者反对用父子关系比拟君臣关系,也反对将君臣关系看作是主仆关系,要求将传统儒家的血缘伦理和传统的主仆伦理与理想的政治制度分离开来;第三,以戴震为代表的少数儒者反对以伦理代替法律,要求将维护长者、尊者的旧伦理与理想的公正法律分离开来.正是这三种新动向,显示了中国现代哲学的问题意识具有自己的内在根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重要表述。考察孔子原意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要求君要行“君道”,强调的重点在“君”一方。今天所说的“君臣、父子、夫妇”尊卑等级思想并非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是后儒对孔子思想的过度阐释,是对孔子思想的偏离和歪曲。  相似文献   

15.
<蝴蝶>中的张思远虽然产生了"庄生梦蝶"般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但是最终在"人民之子"的身份上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归宿".或许这也正是这篇"反思"小说"反思"的最后结果.作者试图通过小说中两种层面的代际冲突即"人民(父母)--张思远(儿子)"、"张思远(父亲)--冬冬(儿子)"来分析小说构建的"人民"神话的想象性意义,以及"人民"认同的叙事策略又是如何舒缓了新时期之初的时代心理紧张.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孝"包含着"孝亲"、"无违"等思想,在继承了西周"孝道"的思想基础上,又蕴含了对"孝"的新阐释,然而又不可超越地包含了很多封建糟粕.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儒家孝道的积极成分,剔除封建落后保守的思想,推进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家和万事兴",古人历来讲求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传统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着丰富的家庭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家庭伦理关系的主干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顺",其他家庭关系是在这三者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因此,中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夫妻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兄弟关系的和谐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19.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20.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先秦思想史上重要的学术公案。学者大多注意到了儒墨相互否定与排拒的一面,但对在批评中接受对方的另一面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墨子学于儒家,所以"非儒"才能切中要害。墨子若学儒不深,则其非儒则无力,影响也难以超越儒家。孟子的"辟墨"更是如此。他要首先深入墨家思想,然后才能作出深刻的批判。他接受了墨家的天的至善性,把天与人贯通起来,否定了其外在的宗教意义;他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指出其实质是把亲人当路人,击中了墨家兼爱思想的要害,大大丰富了仁爱思想的内涵;他在对抗墨子的"非乐"思想中,大力倡导"与民同乐",使"乐"成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他在批判墨子"非命"思想的同时,以"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范,积极倡行儒家学说,并以"与时俱变"的姿态超越了墨子。孟子的辟墨表现出否定和接受、排拒和融合、对抗和超越相统一的特征。结果,墨学精华尽入于儒;此后,墨家再无反击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