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老师说:“新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反映了老师走进新课程的心态。其实,也很容易,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2.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与理念正在逐步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说:“你想的真不错,还有其他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他还没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一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倍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作出的努力。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应重视学习“总序”的提示《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以下简称《行动策略》)的“总序”不长,但非常重要,应认真学习理解。(一)抓住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总序”说:“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动,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总序”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观点呢?1.这是各国课程改革的一项基本经验。“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是一个新的话题,也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的?怎样的教育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个场景。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歌声融进温暖的春天里。泗水河畔,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孔子说:“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一块儿享用……”颜回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孔子微微地…  相似文献   

5.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以来,课程改革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不管是否参加了课改试验,老师都在关注着、思考着、实践着或者困惑着。有的老师说:“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有的老师说:“课改课改,越改越不会教书了。”……作为教育工作者,谁都不可避免地卷入这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在这改革大潮中,我们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呢?一、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他是民族振兴、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敢于改变原来陈旧的教学思想,大胆引进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已取得可喜进展。在创新方面,如果没有真正理解创新内涵,盲目地反传统,则可能会将新课改引到另一个极端。一、创新:无原则的“闹剧”?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放弃了应有的价值导向,使创新成了一场无原则的“闹剧”。如有的学生说《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是因为火柴价格太高才卖不出去《,…  相似文献   

7.
历史新课程“过程”目标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辉 《历史教学问题》2009,(1):97-99,46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理念.尤其是课程目标理念已发生了巨大的革新。根据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被确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从不曾提及的“过程”成了历史课程的一个新目标.这显示出新课改已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价值取向转变为“重结果、更重过程”的价值新取向。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根据笔者对2000年以来的四大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8.
【课例】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笔者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便听到了“叽叽”、“叽叽”小鸡的叫声。笔者走进教室,学生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端坐着,目光注视着老师;有的头低着,不敢正视老师;有的故意起哄,阴阳怪气地说:“这声音真美,比某些人说话的声音好听多了”;有的一本正经地说:“这是课堂,应严惩那位带小鸡的同学。”  相似文献   

9.
传统课程环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单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弊端: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等。同时,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严重偏科,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逐渐失去信心。笔者回顾了去年接任一个成绩严重落后于年级平均的毕业班数学部分经历,回忆总结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改变这个班级数学学习习惯与面貌的过程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是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培养提出的更深、更广的要求,“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教材内容的结构配置,以及教法、学法方面都有了创新和突破。可以说新课程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因此,具有进步的教育价值取向和鲜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评价所依据的核心理念有两条:(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而也是包括课程评价改革在内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依据。(2)“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评价改革方面的价值取向,同样也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新课程特别指出,不能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强调的是语文评价的“发展和改进”功能。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必须注重以下几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归纳出,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创生取向”。“创生取向”这是近些年来提倡的一种新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已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新课程实施以来,研究并借鉴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我们艺术特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品德老师开始重视课前调查。的确,有效的课前调查能让品德教学演绎更多精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资料时,经常发现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说忘了,对品德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置之不理”;有的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所提供的东西只是应付地随意写几个字;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具体落实新课程种种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都感到无从下手。高中化学课程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教育实际出发,体现新课程的“新”,值得探讨。笔者就此命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与“进”近来有许多地方组织新课程学习、研讨、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大多叫“走近新课程”或“走进新课程”。这“近”与“进”究竟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是有的,其中的逻辑顺序是先“走近”再“走进”。“走近”就是靠近的意思,目的就是要了解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也还要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以及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再“走进”具体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具体的教学方法,以及本学科的来龙去脉和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有什么特点,再看看此学科与总的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来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  相似文献   

16.
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成为众望所归.笔者认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价值取向的示例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考验教师实践物理新课程理念、以发展性评价其笃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知行合一”标的,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定位上体现国际母语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突出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在文化取向上强化在母语教育中坚持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内容结构上体现当代国际课程标准“内容说”与“能力说”并举的发展态势。但也有缺憾,如有的“内容本标准”不够具体明确,有些“成就标准”可操作性不强等。.  相似文献   

18.
教师角色转型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新课程倡导课程实施由“忠实取向”向“创生取向”的转变,蕴含了教师形象从“忠实执行者”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课程角色是对课程与教师的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价值的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19.
自主≠自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体现。课堂上,实验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直在张扬着孩子的个性,一直在呵护着孩子们幼小、脆弱的心灵,这一切都是正确的。然而,有一堂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老师非常大度地给了孩子至少三次“喜欢怎样,就怎样”的机会。第一次是阅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第二次也是读,老师说:“……你们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第三次是让孩子表演,老师说:“你们爱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对老师来说,每一次都是满意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