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针对我国文学界将1856—1860年英国侵华战争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此称谓未能准确地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应将其称之为“1856年中国抗英法战争。”  相似文献   

2.
1.你认为明天的天气会怎样? 误:What do you think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tomorrow?  相似文献   

3.
1.上周我们参加了运动会。【误】We joined the sports meeting last week.【正】We took part in the sports meeting last week.  相似文献   

4.
1.昨天我们赢得了那场篮球比赛。 [误 ] We beat the basketball match yesterday. It' We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 yesterday.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与交涉,史学界的相关论、论已多有论列,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有关的中外交涉却少有论说。笔择其有代表性的四个具体问题,略作分析,以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当时的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文军 《天中学刊》2014,29(6):104-106
抗战后期,中国政府为了支持法币,抑制通货膨胀以及持续抗战的需要,向英国借款五千万英镑.英国政府虽然答应借款,但提出了种种限制条件.为此,中英两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会谈,谈判甚至一度陷入僵局.从表面上看,中英双方在贷款条件上分歧严重,英国的原意在于提高中国抗战热情,以能够持续抗战,而中国更重视实质上的帮助.中英双方在贷款问题上的分歧,对抗战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起用了一批旧长崎唐通事。19世纪70—80年代,以郑永宁、吴硕、颍川重宽等为代表的旧唐通事,作为赴华使团或驻华使领馆内翻译、外交官、汉语教师等,以不同形式在日本近代对华交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该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长崎唐通事这一翻译职能集团从近世到近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过渡时期,在此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的外交方针,而在此期间其政策则反复多变,过渡性的特点十分明显。这种过渡为其后它倡行"合作政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抗击英法侵略的主要将领。过去,史学界对他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和作用毁之者多,誉之者少,评价颇失公允。本文以史料为基础,从僧格林沁对侵略者的认识,从他在第二次大沽之战前后的积极备战活动、组织指挥,以及始终坚守指挥岗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论述,认为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爱国将领。文章还兼谈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发生在同一时期,可结果却反差很大,其中原委值得深思.关键因素在于:朝鲜问题对两次交涉影响不同;清廷对伊犁和越南战略考虑不同;俄法的和战决心有差异;清廷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1.
1927年3月24日,在北伐军进入南京之时,城中多数外国侨民住所被抢,多名侨民被杀.此案引起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应,而其中英国对此态度最为激烈,英舰悍然炮轰南京,造成中方军民的重大伤亡。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外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就这一事件与英国进行长期交涉,在作出重大让步后,于1928年8月将此案解...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对华之“支那”称呼开始含有蔑意。1913年夏,日本政府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的同时,规定今后要以“支那”之蔑称为对后的正式称呼,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的交涉和抗争下,日本政府才不得已地改变了对华称呼。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期间,当事国的中日双方和代表国联的英国三方之间,围绕着是否通过、如何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发生了一场独特的外交争论。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前,中国同意在第三方介入下直接交涉。此后,针对日方企图,中方要求先撤兵后谈判。英国一度要求介入,反对日本所谓基本原则,但后来妥协,催促中国直接交涉,并答应不介入。日本尽管一直声称要直接交涉,实际上并不打算进行,除非中国接受亡国条件。因此,直接交涉不可能进行,和平解决争端也不可能。国联12月10日派遣调查团的决议,将这一争论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14.
试论近代的地方外交交涉机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近代地方外交交涉机关的存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南北洋通商大臣、地方督抚与海关道一起形成了清朝政府对外交涉的三位一体体制 ,地方督抚处于这一体制中的核心地位。1910年 ,清朝政府在有交涉省份设立地方交涉使司 ,以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 ;1913年 ,北洋政府则撤销各省的外交机关 ,建立直属中央和地方交涉机关 ,但地方交涉机关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局面并没改变。地方官员办外交 ,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新英 《海外英语》2011,(10):194-195
称谓是每一种语言共有的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了人类语言的共有特征。汉英称谓既有其文化共享的一面,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语言习惯,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称谓的英译与文化关系密切。该文首先阐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和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其次从汉语称谓与英语称谓所体现的文化异同研究汉语称谓英译方法,即模仿、阐述和替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滇越边界历史沿革论述,滇越界务交涉前中、法、越三者间关系及状况等历史背景的分析,呈现出其交涉的艰难与机遇,以明史焉。  相似文献   

17.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经过多轮"博弈"之后才实现的。清廷在对待此要求时,思想上墨守陈规,不能正确取舍传统思想文化,以致不断误国;战争中清廷国力积弱,落后挨打,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可谓弱国无外交,值得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和清政府禁止华工出洋的传统政策发生了激烈冲突。英法等国迫切希望谋得在华招工的合法地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好为它们提供了契机,战争形势左右着华工问题的交涉。在英法等国的军事威胁下,合法招工权利首先被清政府两广地方官员所承认,随后的《北京条约》更是将招工合法化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导致华工出洋合法化的主要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固定的词组,独特的含义原汁原味地流传至今,成为检验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准。在语文考试中,如何辨析成语的正误,是学生遇到的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称谓体系由于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极大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称谓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个方面。汉英亲属称谓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宗族、血亲和姻亲、老幼尊卑、父系母系和泛化等方面,而汉英社会称谓主要比较通称、职务称谓、姓名称谓、人称称谓和零称谓几个方面。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