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爱的家乡     
历史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末期,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以邑为姓,何错之有江苏省扬中市高级中学严荣森王祥儒老师认为课本把“上官”注为姓是“大错特错”,而应注为“邑名”才千真万确(详见贵刊1994年5期《〈屈原列传〉备课札记二则》),笔者认为“邑名”和“姓氏”两说并不矛盾,而是一源一流。道理很简单,只要仍以...  相似文献   

3.
追溯上下五千年,中国教育最早从原始社会就已存在,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校者,教也。”推测,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在夏代就已出现。作为国家开设的机构,其下的乐教非陶冶情操,也非娱乐消遣,而是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内容涉及宗教信仰、技能训练等方面。由于缺少完整、系统的资料来源与研究参照.本文采取文献检索法、分析法对该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梳理和论述,试图尽可能探究夏代学校音乐教育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一《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大郑宫。”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阈,秦徙都之”。秦国从何处徙都咸阳,此处没有明文记载。《史记·商君列传》载:“居三年,作为冀阈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这就明言秦国自雍直接徙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从此说者有:蔚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1961年版)云:“前350年,秦自雍徙都咸阳。”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0页云:“这时秦国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把国都从雍迁…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其中的“扶摇”,从陆德明到成玄英都认为是旋风。  相似文献   

6.
经世致用思想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说“经”经世致用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持久的影响,就是在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亦起到一定作用,启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或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世致用思想能隐显于中国文化历史中,实又因为“经”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据有主干地位。所以,我们这里也从“经”谈起。我国历史中所讲的《六经》、《五经》、《九经》、《十三经)}等所包括的“经”,主要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编的书籍,它是被封建政府“法定”的“经典”。统治阶级利用“经”的教化作用维系其统治,使“经”成为统治阶级手中有效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7.
陵邑制度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陵邑始置于秦。《后汉书·东平宪王传》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汉新丰县,秦曰骊邑,或作“丽邑”、“郦邑”,置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231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①骊邑当即秦始皇骊山之秦邑。秦亡汉兴,改骊邑为新丰县,仅为秦始皇骊山置守冢二十家,“今视其冢,复亡于它事。”②西汉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皆于陵旁置邑,此外,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及诸侯王等人也可置邑。元…  相似文献   

8.
“教化”含义初探教化思想萌芽于周代,至战国末始形成理论形态,到汉代,教化作为统治阶级的治民术而全面推开。教化是一种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统治术,它的基本要点有:(一)强调各级统治者、管理者本身的道德典范作用。(二)强调统治人民的策略基点在“得...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入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注释丰富,对师生帮助极大。但对其中一处注释,我却有不同看法。原文中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语句,注释中对“通邑”的解释为:“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这个注释,乍一看,似乎说得过去。“通”解释为“四通八达”,而“邑”在《辞海》中的义项之三为:“泛指一般城市,大曰都,小曰邑。”据此,则可推定,“通邑”为四通八达的城市,而“四通八达”的城市就可理解为“大城市”。但稍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史研究中,文献和金文常提及邑以及对它的封赏情况。邑字的原始象形,是在象邑形的口旁边附加了一个跪坐的人形,意在强调邑是住人的地方①。对邑的研究,是对于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周代的邑作些初步考查。一、周代邑的含义和分类先秦金文及《左传》、《尚书》、诸子等文献中常出现邑字。大体说来,文献中的邑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人口聚居的城市或村落。文献中的邑有的称“都”,有的称“皆,金鹤在《古录礼说邑考》中说:“王国公卿采邑称大都,大夫来邑称小都,…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5):I0001
一、关于国家性质(国体)1.①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不能认为“国家是用来调和阶级矛盾的”;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不能认为“强家就是运用强制力为社会谋福利的”,超阶级的全民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国家由领土、政权、主权、人口等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13.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词语,即“落英”和“邑人”,(《教师教学用书》译“落英”为“落花”,译“邑人”为“乡邻人”,对“落英”的解释,我持有异议,对“邑人”译为“乡邻人”,我认为妥帖。  相似文献   

14.
王世强有一本清代光绪二十二年(1896)铅印出版,于1907年第三次再版的代数教科书《代数备旨》(于上世纪购自专卖旧书的“中国书店”).是由美国人狄考文(不知其英文名)根据国外一些教科书选译口述,由我国邹立文、生福维笔录而成上海美华书馆印刷.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清初四十年(1644年清军入关至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的社会矛盾性质问题,一直有争议的。而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关系着对清初农民起义、几位进步思想家、康熙等政治家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分歧意见。如吕振羽同志在《简明中国通史》和尚钺同志在《中国史纲要》中认为清朝统治者是黑暗的“民族牢狱”,清代的民族压迫与歧视,始终极其尖锐和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的。刘大年同志在1961年《论康熙》一文中,给康熙帝作出了高度评价,他断言,清初压倒一切的社会矛盾,不过是民族矛盾旗子掩盖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反满派”地主和“拥满派”地主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他不仅不把民族矛盾说成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且认为清初各种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也  相似文献   

16.
志灵 《学习之友》2011,(4):52-53
近日,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1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2010年12月5日《西安晚报》)。  相似文献   

17.
《左氏春秋》与《毅梁春秋》均记鲁宣公十年“公孙归父伐邾,取绎”,《公羊春秋》则记为“取蘱”。不少学者认为“蘱”即另一个“绎”,从而出现“两绎”说。“蘱”即邾国故都邾邑。邾文公迁都于绎后,将原来与国名相同的邾邑改为蘱邑。这个蘱邑这时恰被鲁国占领,所以《公羊》记为“取蘱”。“蘱”非“绎”。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下简称《论》)一文的题解,教材是这样介绍背景的:“(林语堂)这种论调,和当时积极为帝国主义和军阀服务的现代评论派的反动言论是基本一致的”;再读注释,又有“(林语堂)为国民党反动统治粉饰太平”等说明文字;而课文思考与练习则干脆说成“鼓吹‘费厄拨赖’的林语堂之流的反动文人”……可见,教材是认定了“林语堂是反动文人”的。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说话:《论》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同期还发表有林语堂的《祝土匪》(后编在《奥拂集》…  相似文献   

19.
《袁氏世范》(以下简称《世范》)三卷,南宋袁采撰。袁采,字君载,信安(浙江常山)人。“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登进士第,三宰剧邑,以廉明刚直称,仕至监登闻鼓院”。所“宰剧邑”,可考者有乐清、政和两县。任乐清知县的时间为淳熙五年至十年(1178—1183年)。著作除《世范》外,可考者尚有《乐清县志》、《欷歔子》、《政和杂志》、《县令小录》等,今皆不传。《世范》是他任乐清知县时于淳熙五年写就并准备版行的,但实际锓木已是绍熙元年(1190年)。袁采自称“好论世俗事”。他写作《世范》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用以“厚人伦而美习俗”。全书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对于此书,为之作序的刘镇誉为“其言则精确而详尽,其意则敦厚而委曲”。《四库提要》也认为:“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  相似文献   

20.
1.通称奴隶主贵族。《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即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