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稽古是宋代儒学的传统。北宋末陈罐重新倡导“稽古之学”,期望由上而下地促成社会稽古之风。陈瓘稽古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博学思想,以现实性与实用性为准则,用“心化”方法对经史百家、释、道等思想进行融合贯通,最终作为挽救社会蔽端的理论武器。其所提出的尊儒学本经、重汉唐史学、拓展《易》学功用等稽古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对抑制蔡京等新党人“绍述”阴谋,整治科举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体现了徽宗朝政治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正《戏成呈司谏台坐帖》,为翰牍九帖之九,乃米芾追述壮岁长沙之事。《书法大辞典》称为《岳麓诗帖》,吴其贞《书画记》称为《戏成帖》,《书法鉴赏大辞典》称为《戏成呈司谏台坐诗札》,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呈司谏台坐诗》。1106年,米芾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担任书画学博士,荣宠优渥的仕宦生涯使他结交到一些中央层级的官员,陈瓘或许就是其中一位。陈瓘时任司谏官职。米芾在诗中提及30年前于长沙浸泡泉水之事,对比今日因病困顿之况,  相似文献   

3.
经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决定,教育部思政司批准,聘任陈秉公教授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顾问。该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聘任的顾问有:徐文良(原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张耀灿、陈秉公。  相似文献   

4.
大儒陈白沙是从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和唯一人,陈白沙从祀孔庙的成功为其“真儒”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陈白沙被提议从祀到从祀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除了各种学术上的解释以外,这个过程交织着各种学术的和政治力量的较量,使陈白沙从祀孔庙事件显得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5.
北宋神宗朝至徽宗朝期间,随着政坛的跌宕起伏,陈瑾对王安石政事、学术的评判也发生了由认同、尊崇到全盘否定和极力批判的重大转变。这种巨大转变,既与陈瑾自身政治、学术思想的变化有关,又与当时政治、学术环境的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生教育从传统的重视扩充规模向着提高质量转变;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着培养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使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很大困难。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出现阶段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式,以应对开展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清末学风由考据训诂向追求经世致用的转变是当时知识阶层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的政治上可谓十分睿智的措施.判断经世致用学风"得与失",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标准,就"得"而言,从其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去评判固然符合今人的标准,然而西方学术中那种严谨求实、条分缕析、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学术理念及学术方法,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值得注意.清末士人过分地将学术与现实政治挂钩,强调其实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学术相对于社会问题背景而仍然应当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纯度"较大的学科的"滞后性",客观上助长了此后民国学术史上的偏激狂热、强调学术为政治工具方为"有用"之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经过20年的学科化和科学化的艰苦卓绝的学术努力,获得社会和学林的广泛承认之际,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却有专家提出修改学科名称的动议并展开正式讨论。我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确都要观照现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态势,寻求一种现代学术的深度发展,以免理论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相脱节,避免陈秉公教授所说的三种不适应现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时代,不同的学术服务于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如儒、道、名、墨、法、阴阳等家的学问或学术,都是服务于它所属的那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因而也就不同程度地甚至多角度地影响现实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变化。所以,专制主义者历来都非常重视和支持为其统治合理性说教的学问或学术。作为儒学大师的孙奇逢,在明末清初历史转变与民族压迫的政治情势下,也看到正学术  相似文献   

11.
陈维崧发起,陈维嵋、陈维岳等人参与的陈氏昆仲唱和,顺治末年就已开始,早于康熙初年的江村唱和、红桥唱和、秋水轩唱和,是清顺康之际江南词坛具有独特意义的家族式唱和活动。陈氏昆仲的唱和词,运用豪放悲慨的长调,抒写家族情感,具有纪实性而非游戏文字,赋笔言志而非竞技逞才,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变革性。陈维崧及其诸弟还积极参与清初其他唱和活动,所作和韵词表现出鲜明的现实色彩和强烈的时代感。陈维崧昆仲唱和的新取向及其唱和词的新格调,与陈氏家族文化背景和清初词坛审美思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中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14-17,34
“隐事”说认为,马嵬事变时唐玄宗迫于形势,同意赐死杨贵妃,但参与其事的高力士和陈玄礼都是唐玄宗亲信,杨贵妃可能在夜间换装逃走,但已流落风尘,无颜回宫面见唐玄宗,因此“长恨歌》表达的不是死别之苦,而是生离之恨。但根据可信材料,陈玄礼、高力士固然有时间、也有条件让杨贵妃逃脱,问题在于二人是诛杀杨氏一族的具体策划者和执行者,结果又关系到自身将来的安危,所以必定要确认杨贵妃之死才会罢休,而不存在协助杨贵妃潜逃的可能性。臆测性很浓的“隐事”说产生于疑古之风盛行的学术环境中,往往拘于字句百般搜求、穿凿附会,仅属于大胆假设而非严肃的学术立说。  相似文献   

13.
陈朝在历史上以疆域局促而名.以陈后主叔宝之文辞、行事而为后人所道。是文从陈朝开国之君武帝——陈霸先事迹考略入手,在爬梳、董理文献及方志资料的基础上,希冀对陈朝史和陈武帝这位历史人物有一种新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4.
陈文帝祭“胡公”历来引起不少学界同仁的关注。事实上南朝陈政权的祖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胡公满,因而他的祭祀合情合理。而严耀中教授却认为这是陈朝御用文人煞费苦心地编造出这么一段陈出胡姓的家族史来,这就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和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以及钩弋夫人都有过缠绵的感情,可是都以悲剧告终。陈皇后先是失宠,继而被废,郁郁而终;卫皇后因巫蛊事件被废,自杀;李夫人因病早逝,让武帝思念不已;钩弋夫人因为可能危及皇权而被武帝处死。帝王和后妃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功利性、政治问题以及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们感情上的结局,因此,汉武帝和后妃的情感故事堪称是一曲哀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6.
郴州是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郴”字始于《史记》“项羽徙义帝于郴”的记载。但郴州与秦朝以及楚国的古苍梧郡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崇尚佛教的共同社会背景下,陈、隋王朝与智顗的关系是相似的。无论陈朝宣帝、后主还是隋朝文帝、炀帝,对待智顗的态度都没有超出东晋以来形成的帝王与名僧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模式。而智顗对于两朝君臣的态度也大体相同,在遵守沙门律仪的前提下,出于弘法化众目的与世俗王权相周旋。  相似文献   

18.
陈朝仅历五帝,武帝、文帝、废帝、宣帝、后主,然而治乱兴衰,其开国艰难,失国轻易,诠释着中国历史的规律与深刻,其间的经验值得今人记取,其间的教训值得今人警惕。  相似文献   

19.
自康熙七年春陈维崧北游京师,至康熙十一年春末离商丘,四年中陈维崧虽曾北游京师、数次往返江南,但其行踪主要在河南。这四年在陈维崧的创作生涯中相当重要,应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阶段。结合陈维崧的诗及其他献,可为该期部分词作系年。  相似文献   

20.
邵晋涵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其学术风格别具特色.他本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结合兼收并蓄的学术理念,形成了凡发议皆论博征实据的治学路数,体现了他征实致用的学术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