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纳百川未吐一沫,山隐万寺只见半僧。人生浮华都是过眼烟云,遑论金钱权贵。恐怕非如此境界,不能体会书法家的纯粹心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陈鑫 《华夏文化》2010,(1):11-12
<正>人们对经验世界中任何现象的认识都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因为不论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在一定时空中实存的。古往今来,对时间的追问与反思成为世界上许多哲学家与科学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国东晋时期著名高僧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借动静之辨集中探讨了时间问题(对于空间僧肇谈的不多,《物不迁论》所说的"迁"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主要表现在反对僧制思想的"世俗化"倾向,坚持"僧事僧治"的原则,以使佛教与世俗社会保持必要之距离;反对"出家务俗"的时代潮流,提倡回到根本戒律中去,以"究毗尼"的姿态来重建佛教僧制,等等。在近代佛教僧制思想的"复古派"中,尤以欧阳渐与吕澂师徒二人的僧制思想的"复古"主张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艹磊苴”一词多次出现在禅宗文献里,几乎都与四川僧人有关,甚至蜀僧自己也呼自己为“川艹磊苴”。这两个字不好认,音义不清,弄清了它的意义对探讨四川禅学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艹磊苴”一词似乎最先出现在北宋,《僧宝录》:“(重)显盛年工翰墨,作为法句,追慕禅...  相似文献   

5.
石建刚  朱艳桐 《寻根》2013,(3):25-29
敦煌莫高窟第17窟是张氏归义军时期都僧统洪辩的影窟,在其彩塑写真像的两侧分别绘有着世俗装的侍婢和僧装的侍者,这引起我们对敦煌男僧蓄婢现象的关注。二位后学不揣浅陋,试做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7.
太虚大师的《整理僧伽制度论》是体现其僧制改良思想的重要文本。其中所涉及的对僧人的规训与治理,对政教关系的处理,各种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的争竞,以及佛教制度的中国化和僧制的现代化问题,都值得我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太虚的制度设计除了设置佛法僧园这样的中央统一管理机构以外,更是通过一整套的建制将僧团控制推向基层,并且在有形的管控之外更辅以神圣空间的心理上的控制。即使是寺院、庙宇、现代僧团这样的远离世俗的神圣空间,实际上也被权力所渗透与包围。现代僧团的清规戒律与僧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僧人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的规训与支配。而且这种权力的传播机制是自我生产、增殖与复制的,它不是通过外在强制的方式去征服支配对象,而恰恰是建立在支配对象的自我认同与服从的基础上的。在某种程度上,戒律对于僧人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禁止、否定层面上的外在约束,反而是僧众建构身份认同的内在需要,是神圣与世俗的分界的重要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对违反戒律的僧众的处置方式正是观察神圣权力的一个窗口,因为权力恰是在对权力的反抗和违拗中更清晰地展示自身的存在,并在这种展示当中进一步得到巩固与传播。  相似文献   

8.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宋刻西方净土变相,规模宏大,图文并美。在我国石窟艺术的同类题材中,风格独特。本文就其调查研究,略申管见,请方家教正。一、宝顶西方净土变相的内容该画方净土变相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北岩中段,座北向南,刻石面高815、宽2160、深250厘米。1952年,大足县文物保管所将其编为第18号。其造像分正壁和左右壁。正壁分上下两层,其造像佛和菩萨面身向南;佛头布螺髻,袒胸、胸下贴身作僧祗支,外着U领广袖佛袍;菩萨头戴花冠,胸饰璎珞,胸下贴身着僧祗支,外着U领袈裟,观音戴化佛冠,化佛或立或结跏趺坐;大势至戴宝瓶冠…  相似文献   

9.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人,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幼时相信天命,崇奉佛教,在家乡凤阳皇觉寺削发为僧.朱元璋出身和尚,所以为明朝开国皇帝后,在设官封爵时,不忘佛教,他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置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封爵高僧为僧官,统领全国的佛教僧众.他还拨出专款,修复在战乱中毁坏的名寺,对他出家住过的凤阳皇觉寺亲临巡视和参拜,拨给资金进行修复和扩建,使皇觉寺成为明代一朝闻名天下的佛教圣地.云南武定狮山大雄宝殿有一副楹联,专门歌颂朱元璋及其皇孙朱允炆文(建文皇帝)相继为僧弘扬佛法的事绩.此联云:  相似文献   

10.
文成公主庙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东南约二十公里的巴塘山自都满沟中。整个褐红色建筑依山而建,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外表看似三层,内部实为一堂。以庙堂为中,两边对称新建了数间僧房和一周白色粉饰围墙,肃静而端庄。据汉、藏文献记载,公元七世纪初,唐文成公主以吐善和汉族人民的友谊为重,远嫁吐着赞普松赞干布。在今玉树境内,公主及其随从“渡西月河”(雅苦江),“经牦牛河”(通天河),“至列驿”(今莱巴沟)。公主与清臣抵丹玛宕(今贝沟),“即将慈氏七肘之像与普贤行愿品刻于岩上。”唐中宗景龙四年,唐若再度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