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 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多样,诗(主要指五七言格律诗)、词(长短句歌词)、曲(包括散曲和戏曲)三者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主要的里程,给我们留下了最丰富、最精湛的文化遗产。关于诗、词、曲艺术特色的研讨想必是有益的。本人不揣浅陋,试图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以期抛砖而引玉,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 吴融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相似文献   

3.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在物我同一中物我交感,物的意蕴深浅常和人的情分深浅成正比例。”(《朱光潜全集·文艺心理学》第一卷)这句话启示我们:物我同一、物我交感,是一种美感体验、一种移情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古诗、词、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千篇一律,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及表不及里,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缺憾。教师能否在忠实于作品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开辟出一条既新颖有趣又富有实效的教学新路子呢?答案是:有的。试想:一首作品摆在我们面前,老师不急于去解析字句,而是给作品配画,将作品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结果会如何?一首作品解读完毕之后,伴以音乐,师生同唱,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一出充满动感的舞蹈,将萦绕于作品的意境生  相似文献   

5.
四明文学作为地方文学形态在浙东这古老土地上早已存在,虽几经起伏,但文学形态完备,时有创新。从审美角度观照,四明文学中的诗、词、曲、赋具有较大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以“悲壮为美”、“清丽为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①有人认为颔联表面上是写流水、暮禽,实际上是作者移情及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②这是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颈联用了“荒城”“古渡”“落日”等意象,请分析其寓情于景的意境。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秋思陆游利欲驱人万火牛①,江湖…  相似文献   

7.
词与曲     
不少人对词与曲、词牌与曲牌不大分得清,甚至词、曲不分,误认为是一回事。这里对词与曲试作一简单的对比分析。首先,词与曲产生的年代不同。词萌芽于南朝,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而曲,出现在宋代,大盛于元代。第二,词的体式较曲的体式严格。词有定调,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曲的体式总体上与词的相近,  相似文献   

8.
略知一些古典诗、词、曲语的风格,对于学习、欣赏古典诗词是有帮助的。诗、词(文人词)、曲语这三者在语言运用上,有相互渗透、继承通达之处,而又各具特色,即在选词、用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各自独特的气氛或格调,形成不同的韵味。本文试就诗、词、曲语言风格上的同异兼其审美风格上的异同作些粗浅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透过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  相似文献   

10.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多才多艺,在古文、诗歌小说方面均有佳作,被誉为“古今第一才妇。”由于她在词方面成就突出,便留下了一顶“婉约词宗”的桂冠。其诗雄豪粗犷,具有阳刚之美,其词婉的纤柔,具有阴柔之美,风柔相济。本文分别对李清照的诗、词风格进行阐述,并分析了风格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2.
亡国咏怀诗自古以来乃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视域及独特情感载体,诗人们大多沉湎于哀时的情绪中,并以其特殊的敏感,沉重的感叹,体物于工致,抒情于深刻,此种宗国之哀显出诗人不忘世事之痛,赋予诗歌哀婉的基调。从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入手,向读者传达亡国咏怀诗歌的别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1.一、二两句说行者,是从送者的角度写出的,但第三句里有“酒醒”两字,点明送者酒醉而睡。这岂不矛盾?你如何理解呢?2.行者一路“红叶青山”,送者日暮“满天风雨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慈禧请一位书法家题扇面。书法家便在扇面上题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谈了颜色词所反映的维吾尔族文化及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笔者认为在这一代学生们的心灵里,需要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使传统文化的种子传承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中,使其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我们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中职学生对古文、诗、词、赋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能这样做,我相信一定会结出令人欣慰的果实来。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词强化了情感表现,他强调“有情痴”的“情多”,这既坚持了文学作品的情感特质,又突出了词体尤为强调窈渺写心的特点;欧阳修词婉曲层深的表现,也使得词既继承了诗的抒情性,又有别于诗,形成了词体特有的曲折言情的特点;同时,欧阳修在词的题材范围上做了有力的开拓,使之具有了诗一般广阔的题材内容。对欧阳修词,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为:词的特质,诗的渊源。到欧阳修,词的小令终于烂熟了,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进一步开拓词的意境、题材与作法。  相似文献   

18.
化用前代诗作的诗意诗境是宋人作词风习,而对原诗的改造融会又是词人以自己的审美品味,创作风格为依据的,因而词人化诗入词的特色便是构成作品风格的重要的微观系统。对这一系统的认识正是准确把握词人词风所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即以苏拭具体词作为例,以婉约派词家秦观化诗入词特色为参照系,尝试从微观系统考察苏状词风中的“以诗为词”特色。就这一系统看,我们感到,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得诗魂之精要而为词,词作籍化诗入词所获得的丰富而深刻的涵蕴,“直造少陵堂兴”;使词形成的宏阔超迈的意境更不亚于诗的气度。以这一系统观之,苏轼作词确是使词高蹈于旧日畦径之外,为词“指出向上一路。”(《唐宋词通论》吴熊和)  相似文献   

19.
20.
深曲与诗美     
深曲,是诗歌的一条重要审美法则。寻常物景,一经审美诗行的淘洗,便觉蕴蓄深婉,意味无尽。这种深曲的诗美,来自诗语言的陌生化。请看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