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诉讼法(试行)》经过八年多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情况,针对新问题,在充分肯定行之有效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审判程序的前提下,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一九九一年四月九日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新的民事诉讼法较之《民事诉讼法(试行)》,主要有以下的修改补充。一、“增加了有关合同纠纷管辖的内容,删去了国内合同纠纷由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的规定。新的民事诉讼法根据有利于公正审理,保护当事人合法的民事权益;便利当事人依法  相似文献   

2.
再审程序是为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而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一种特殊的法律补救程序。再审程序的合理建立和法律实践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了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照旧法的主要调整内容,提出再审程序现存的法律弊端,并对此发表一些浅见,提出如何完善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担保物权的实现可分为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两种途径,各国对此规定各异。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在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增加了关于实现担保物权的内容,相比只能通过诉讼确定主债权然后申请执行的旧况,该新规定在维护社会安定、疏减讼源、节约司法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而言,新《民事诉讼法》关于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两条规定尚显粗略,其在适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争议,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规则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于冬梅 《华章》2008,(15):49-50
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已生效的民事裁判存在错误的情况是存在的,民事再审程序就是为纠正错误的民事裁判而设计的一种纠错程序,但是,民事诉讼法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存在一定不妥之处,本文从分析现行法的缺陷入手,对完善民事再审程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于1991年4月9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已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补充了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一些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实体法,相应地增加了程序方面的规定,针对审判工作中存在的告状难、争管辖、执行难等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本文就其中的协议管辖制度谈谈自已的一些不成熟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民事诉讼全过程的基本准则,是民事诉讼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是立法者所遵循的诉讼政策的集中表现,是法官正确掌握诉讼方向、实现诉讼目的、争取诉讼程序的完善、做到公平和公正的重要保证。本文叙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及其制度,系统地论述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适用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8.
周伟标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50-52,69
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民事诉讼法越来越重视当事人的意志及价值取向。而赋予当事人以适当的程序选择权,正是这一变化的重大体现。这是民事诉讼法所欲体现的公正、秩序、效率价值的应有之义,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从我国与各国的立法例比较出发,总结反思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程序选择权的立法不足,并针对如何更好地赋予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经过9年的审判实践证明,它的基本内容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有关民事实体法的进一步完备,需要对原来的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和补充。为此,1991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0.
小额诉讼制度作为近年来备受学者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后,这一制度也终于浮出了水面。对于这一全新的制度,理论界在肯定其对诉讼效率和程序效益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这一制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新民事诉讼法对小额诉讼的规定存在一定问题,应结合各国的立法经验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反诉是民事诉讼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现代各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都做了相关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国反诉的内容并不一致.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反诉问题也有相关的规定,表明反诉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试从反诉的意义、条件、特点等方面对反诉进行一些论述,以和广大的法律界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民事诉讼法吸收和巩固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成果,在特别程序中增加了"司法确认程序",对于完善诉调衔接制度、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和适用司法确认程序,包括申请司法确认的范围、法院审查类型以及司法确认裁定瑕疵救济等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存在分歧,有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二审法院裁定准予上诉人同时撤回一审起诉和二审上诉的判例。类似判例的法律依据为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法理依据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可以不受限制地适用第一审民事诉讼普通程序,此即错误司法裁判通论。事实上,新《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3条、第174条并没有授权二审法院可以做出上述二审民事裁定。该错误的二审民事裁定本质上是能动司法理念在司法实践中的异化,浪费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效率,增加诉讼当事人双方的诉讼风险与诉累,消极影响了基层法院的同案审判。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法作为法律专业基干课程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电大《民事诉讼法》教材因故未能到位,故此次学习及考试的依据仍是借用教材《新民事诉讼法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杨荣新主编)。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中心,结合新民事诉讼法,系统阐述该课程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 《新民事诉讼法教程》共分五编三十章,下面将逐编逐章分析阐述。 第一编 总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诉讼法是我国现行部门法中内容比较广泛、条文也最多的基本法之一,对它的学习与掌握,是需要花费一定功夫的。 第一部分 复习重点 第一章 民事诉讼法的概述 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2)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 3)民事诉讼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4)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3)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将"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情形作为检察机关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的事由之一。检察机关应当在正确把握新证据的本质、分类、要件,并综合考虑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环境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新证据启动民事再审程序。  相似文献   

17.
论诉讼继受     
诉讼继受分为一般诉讼继受和特定诉讼继受。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一般诉讼继受 ,而没有规定特定诉讼继受 ,这会引起司法实践的不统一。为此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考察了日本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论述了特定诉讼继受的主要内容、立法政策、处理程序及与民事诉讼法相关制度的关系 ,以期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在实际生活中实用性较强,所以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纯理论教学方式。要想达到教学目的,最好是以实际的案例配合教学内容,创造情景教学,丰富课堂内容。目前,案例教学方式在民事诉讼法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改善目前民事诉讼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对庭前调解的规定,但立法现状与其立法目的之间存在严重冲突,需要进行重构。法院附设人民调解,属于法院附设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即法院附设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其符合庭前调解制度的立法目的,因此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将其引入。而在具体的程序设置等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中内容广泛条文最多的基本法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在会运用,我们这里为引导大家学习,只是把一些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以问答的形式简述如下,供大家学习时参考。1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1)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做到以事实为根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