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是当代心理学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模型层面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层面来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鹏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2):96-97,118
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认知策略、人格策略和环境策略 ,教师应促进整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依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认知策略、人格策略和环境策略,三种策略统一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注重三种策略的基础上,促进其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定位小学生的创造力。众所周知,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什么是创造力呢?就当前来看,更多的研究都趋向于将创造力看作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比如美国当代创造教育家阿玛拜尔提出创造力由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和人格因素三种成分组成,并指出这三种成分还存在交互作用;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腾柏格也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层面的现象,他提出了创造力的三面模型,即智能层面、智能风格层面和人格层面,他强调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及每一层面内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另有一种看法,即根据解决问题的新颖性及独特性程度一般可以把创造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创造力、中级创造力和高级创造力。初级创造力是指取得对本人来说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因此.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认知策略、人格策略和环境策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三种策略.并促进其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依此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认知策略、人格策略和环境策略 ,三种策略统一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注重三种策略的基础上 ,促进其整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科技的核心便是创造力。因此,创造力的研究也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过去,创造力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研究取向:个性特质的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目前,研究者已认识到,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很难仅依靠某种单一的概念框架获得解释,而试图将创造力看做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多因素的综合体。创造力的本质与研究新进展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当前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一大贡献。当代对创造力的研究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因此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 ,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在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整合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包括环境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创造力是一种认知、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环境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试图对环境影响创造力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了简要评价,以期对创造力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而这一意义的实现要以人们对创造力本身的深刻认识为前提。当前创造力研究有四种研究取向: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取向,关注无意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之争提供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创造力的发展心理学取向,关注创造力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强调早期经验、家庭、学校等因素对发展的影响;创造力的差异心理学取向,关注认知和人格因素在个体差异中的作用,并提出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要同时考虑创造力领域、创造力的程度等;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取向,从重视个体创造力逐渐转向重视合作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人格研究范式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格心理学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人格研究范式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生物学研究范式关注遗传和进化的作用以及生物学在人格发展中的贡献;文化研究范式以多元文化观的视角探讨了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特质范式重视大五模型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社会认知范式强调影响个体行为的认知、动机和目标变量,完善了以社会认知观点为基础的自我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创造力是一个人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力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  相似文献   

14.
综观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成果,从认知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行为心理学理论的神经科学研究、基于脑神经机理构建认知行为心理机制理论模型的研究这三个研究层面评述其对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学术意义和研究贡献。文章指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但其尚难以满足心理现象因果解释的要求,不能替代心理科学研究本身。心理学研究者掌握和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旨在使其“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从认知行为的脑神经机制的探索中获得启发而构建心理学理论,这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学术意义之所在,目前我国心理学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JamesR.Averill提出情感创造力概念,试图把创造在认知领域取得的成果引入情感领域,为创造力和情感研究提供了结合点,也为儿童能力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强调儿童的创造力不仅包含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还蕴含从情感的层面克服儿童思维惰性,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潜能的发挥,而在人类所有的潜能中首推人的创造潜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一要求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因不同的研究者立足点不一,对其理解也有差别。尽管如此,当代对创造力的研究倾向于将创造力看作一种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的综合体。依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人格心理学认知理论取向之科学思想基础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芳  江勇  田铁杰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33-135
从科学思想演变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人格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取向发展的自然科学思想背景;并通过对米契尔的认知情感人格系统和班都拉的社会认知人格理论的介绍,重点分析了信息论、控制论思想对人格心理学认知理论取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归纳、整理了心理动力学、特质论、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社会认知五个人格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心理学家在研究人格心理学时采取的特色的研究方法及范式,同时引入行为遗传学、内隐研究领域对人格心理的新的研究方法,向当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展现了人格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方法全貌,为他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参照手段。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综合分析得出: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必需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创造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并促进认知、个性及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James R.Averill提出情感创造力概念,试图把创造在认知领域取得的成果引入情感领域,为创造力和情感研究提供了结合点,也为儿童能力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强调儿童的创造力不仅包含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还蕴含从情感的层面克服儿童思维惰性,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