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印象小会客室里,茶香四溢。年轻的工作室学员们聚在一起,谈兴正浓。张秀丽老师笑着对记者说:"不是我带他们,是他们带给我活力,带给我信心。"这群学员来自崇明岛的各个学校,大家不辞辛苦,定期相聚,一起研究"生态阅读"。每次见面,都有说不完的话。"生态阅读",改变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改变了这群年轻老师的精神状态。每当说到孩子,说到学员,扎根海岛教育的特级教师张秀丽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微笑。  相似文献   

2.
<正>我加入家长QQ群,可以说是形势所迫。群主是孩子班上家长委员会的头儿,打电话通知我班上的课程安排,相当不满地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入群",并说基本上所有家长都已经"入群"了,因为我的"不入群",害得她要花时间单独给我打电话。作为自由职业者,我最头大的就是进入某组织,但为了孩子,还是硬着头皮进了家长QQ群。不进不知道,一进吓一跳,每天那叫一个热闹。从  相似文献   

3.
一线心声     
秦越霞 《广西教育》2013,(16):67-67
当代教育家李镇西曾说:"把教育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做科研课题来看待,换着用‘科研’的眼光去看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头疼了,心态也平和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和新的收获,教育原来别有洞天!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晚饭时,女儿又发表了一番"豪言壮语"":妈妈,我可以追到很多个男人!"我和她爸爸差点吓得给饭噎住。"不许这样说!"这句话马上蹦到了嗓子眼,可转念一想,且耐心听听她是怎么"追"男人的。"你是怎么追的啊?""我当警察,他们是小  相似文献   

4.
<正>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阅读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利用,更加扩展了孩子的阅读范围。"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国内许多专家精心编排的,补充了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作为一位母亲,我回想自己的育儿经历,孩子目前良好的发展全归功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对阅读有着很深的体会。一、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他一生受益有人说:阅读是通往高贵的最便捷的途径。易中天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就是无为而治。"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在3岁前后,第二个在9岁前后,第三个在13岁前后。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患无穷。  相似文献   

5.
一线心声     
秦越霞 《广西教育》2013,(24):66-66
陶行知提出"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并将这四项"进步"作为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教师应该每天审视和鞭策自己,不懈怠,多努力!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和毕业多年的学生谈阅读,我们话语交叉部分不是很大,除了专业背景因素,也有趣味的不同。但我不解的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判断有些是违背常识的,和我当年对他们的教育不一样。这就是说,我当年教学的价值是有限的。他们直言:老师教我们时,社会对教育基本是听学校的;现在家长QQ群里的危言耸听,让我们只能"从众",听老师的则是冒险了;老师说"最重要的是阅读的趣味和习惯",可是孩子一次测验少考几分,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都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少读两本课外书,对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吴非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断阅读、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更好地看待教育、看待教师职业。一、阅读,完善专业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以至于听课教师听得入了  相似文献   

8.
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对此早已达成了共识,也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但何时引领孩子开始阅读,怎样引领则是大家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思索和探索之中。下面我就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多年探索出的引领孩子阅读的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对儿童的重要性。"读书读得早,就很容易入心,乃至入血脉。"这是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时表达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也就表明了阅读要从儿童抓起,因为一个儿童从小喜欢读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线心声     
《广西教育》2013,(40):67-67
魏书生曾说:"要从科研的角度看自己的教育工作,力求从旧中看出新来。"而边教学边研究,就要看多家之言,坚持写日记,坚持写文章。广西教育杂志社教研群:114795385;市县教育动态资讯群:179687145。欢迎入群交流与讨论!(入群请写明验证信息:某地某老师)秋季学期第一节课,我布置了一道摸底作文题。下课后,我翻开收上来的作文本,越读越失望。因为里边的作文除了一两篇文从字顺,其他的都枯燥乏味。这是怎么了?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原因,发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用爱散播希望,用真诚对待学生"便成了我无言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图画书不仅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在孩子心中创造了故事的世界.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使用何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让孩子在阅读中终身受益?这就要求老师、家长懂得一定的阅读策略.做孩子阅读的引导入。  相似文献   

12.
章巧兰 《快乐阅读》2011,(6):129-129
分享阅读是一种不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游戏活动,强调的是享受阅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教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开设了分享阅读室,让孩子在快乐中游戏,在游戏中阅读。我尝试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想读";开展有趣的游戏,让孩"爱读";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孩子"会读",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沈阳市凌空超前教育幼儿园里,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正高声朗读《365夜故事》。你若再细致了解,这里孩子们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入园百日的孩子即可识字1000—3000。不少五六岁的孩子不但能阅读各类儿童读物,还能回答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各种问题,说简单的英语,有的孩子在国际儿童画展中还得了大奖。很多孩子的思维能  相似文献   

14.
我想给已送孩子入幼儿园或准备送孩子入幼儿园的家长们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做一个好家长。1.接送孩子时,真诚热情地向老师问好向老师问好,既表示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这对促进老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之中肯定会起积极作用:同时,又是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身教"和"言教"的好机会;还可以融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更有利于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15.
<正>台湾著名的阅读推广人张大光认为:"讲故事可以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益。"我园秉承"适应孩子天性,把最适合的东西给予孩子"的教育理念,以"让每一个星慧孩子都成为会讲故事的人"为目标,开展特色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始终把握住一个原则,就是特色建设与课程实施紧密相融,以课程园本化进程为基础,将特色自然融入其中。一、融入课程中的特色活动特色教育渗透于课程之中,是我们探究的重点。首先,班级注重特色区域的设置,给孩子提供适宜的阅读和讲述的空间。有的名叫阅读空间,有的叫故  相似文献   

16.
寇丽娟 《父母必读》2014,(7):110-112
正孩子入园之后,有心的父母便开始琢磨:我该怎样做才能和老师通畅地沟通呢?2父母和老师沟通2个好方法网络聊天父母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班级QQ群、邮件等网络工具和老师沟通,但是这只适合偶尔的沟通。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琐碎繁杂。班主任工作能否开展得好,关键是学生是否信任和喜欢班主任。只有喜欢班主任,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只有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如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认为需要"三心""二意"。一、爱心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是  相似文献   

18.
<正>在我37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学生每次考试后因种种原因成绩不尽如人意,问其原因,总是说,这个题我会做,就是"理解错了"或者说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没读懂"……家长总是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他不是不会做而是很粗心……可我认为出错的原因往往是数学阅读能力差。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理解了,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才能把题做对,所以,学习数学也是需要阅读的,数学阅读不仅学生需要,教师也需  相似文献   

19.
每年新生入园,对小班的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心理考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家长恋恋不舍的眼神,老师们的手忙脚乱,都在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又一群的孩子"入园焦虑"集体出现。而这个焦虑期孩子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怎样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老师、新朋友就成了幼儿园、家长和老师们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家园勤合作、早准备,才能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入园关。  相似文献   

20.
赵翔 《家长》2013,(4):35-35
如果问妈妈们:"你最想要影响谁?"我想,99%的妈妈都会回答:"我最想要影响我的孩子。"倘若你也是这样回答的,那么,你首先必须弄清楚自己希望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达成这种影响。如果你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请认真阅读《有原则养育》一书,该书将帮助你从教育孩子的细节中跳脱出来,找出什么样的教育模式适合你和孩子,并且告诉你如何参与到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个性,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