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审视教师与课程关系的发展历史,可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大致分为:课程与教师分离观,大课程小教师观,教师即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观.对课程与教师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厘定教师职责,明确课程分析,重赋课程与教师角色的意义.借鉴博弈方法论,吸收维持课程与教师关系动态平衡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构建课程与教师动态和谐的关系观.  相似文献   

2.
从教育的微观视角——课程的视角出发探索课程与文化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课程与文化冲突、文化整合,课程与文化生态、文化模式,课程与文化变迁、文化交流,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即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当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导论课程融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中职校课程改革的极端误区,以哲学观点审视并分析了中职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融合取向: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间的扬弃融合;多元课程与技能课程间的联系融合;项目课程与学习领域课程间的发展融合;模块化课程与系统化课程的矛盾融合。  相似文献   

6.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历来备受关注。在不同的教育历史时期,受不同课程观的影响,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教师从忠实于课程、受到课程的单向控制逐步发展到主动参与课程,如今已进一步发展到理解课程并与课程对话。教师与课程的理想关系状态应当存于教学过程中由寻求两者共生的妙趣而呈现出来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生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进而以此为基础和原则,动态而综合地处理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人课程与科学课程、系统课程与权变课程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课程实施直接关乎课程质量,其实质是协调处理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关系。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以处理结构与行动关系闻名,其对幼儿园课程实施具有启示,即要思想上确立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之间的二重性关系,努力挖掘、梳理课程实施中的结构性特征以指导课程实践,充分发挥课程实施中课程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以建构更加适宜的课程结构,以此形成课程结构与课程行动的良性互动来保证课程质量和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课改以来在我国逐步形成的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两元对立,分析探讨了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优点及不足。认为对学科课程观不能全面否定,对经验课程观也不能"拿来主义",并据此提出了作者认为的课程概念,欲图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 ,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 ,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可以根据教师的因素来划分  相似文献   

12.
课程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判认维度上的差别,课程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当前课程概念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必将有助于我国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对话与互动,也必将对现行的课程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课程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生权利之一。从课程管理的全过程看,研究生应该拥有课程知情权、课程决策权、课程选择权、课程建构权、课程评价权和课程建议权。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权保障正面临各种不同程度或性质的挑战,课程知情权保障面临信息供给与信息需求的不对称,课程决策权保障面临决策愿望与决策能力的不匹配,课程选择权保障面临课程选择有限与课程需求无限的矛盾,课程建构权保障面临学生课堂沉默与教师授课独白的妥协,课程评价权保障面临高额评价投入与低效评价成果的反差,课程建议权保障面临学校积极鼓励与学生消极对待的对立。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课程权保障困境,需要结合法制、意识、伦理、秩序、工具与文化环境六个方面布设全面性、系统性且充分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2022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K-12人工智能课程:政府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图景”报告,意在以全球视野从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课程评价建议四个方面分析官方认可的人工智能课程发展现状。从世界范围看,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关系、学科立场与素养立场的关系、课程独立与课程融合的关系、课程评价鉴别与育人的关系、课程质量与外部保障的关系,以促进人工智能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德育课程,与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具有不同的建设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理论课程,与实践或活动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并且是一种国家课程,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定位要求按照课程规律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16.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课程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两种存在状态,使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四种不同的相互影响方式。即静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动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课程与文化始终保持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循环,维持课程与文化的双向互变性,让课程与文化在互变中循环,在循环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无本课程是与有本课程相对应的、不以统一的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课程类型与课程领域,涵盖了师本课程、口头课程、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影视课程、网络课程、电子教科书等等。无本课程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发展性等特征,有助于学校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主体性,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积极作用。无本课程开发应坚持无本课程与有本课程相互补益、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遵循学科性质以及与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相适切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课程与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两个有争议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也由分离到关联再到整合.探寻新课改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必须要从同一角度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内涵,保证课程与教学的对等地位,让课程与教学指向同一目标.课程与教学在实践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转化,不断循环,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分社会性课程资源与自然课程资源,本文旨在探究高中语文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