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教育重在养正,参与社会重在担当。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紧密的联系生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内容广泛,包含了品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
学前特殊儿童生活课程的建构是从特殊儿童生命成长和发展立场出发的,主要以富于启蒙性、趣味性和教育价值的教育形式引导特殊儿童认知生活内容、积累生活经验。学前阶段根据特殊儿童成长特点开设生活课程,创建多元的生活教育活动情境,采取差异性生活教育指导策略,注重与五大领域活动的融合,引领家长发挥生活教育支持作用,有助于特殊儿童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并通过学习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思考小学教育问题,一是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确定儿童生命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回到儿童生命本身,通过认识儿童的生命特性、儿童的生活经验、感受、体验和表达,以及儿童的生活环境等以达对儿童的科学认识;三是关爱儿童生命,尊重与遵循儿童的生命特性和生活世界,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漠视儿童的“主观存在”,忽视儿童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随着儿童心理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西方教育思想的融入,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种漠视儿童主观存在,忽视儿童知识经验、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的现象被“尊重儿童、教育要从儿童真实需求出发”的声音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过去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中,确切地说在课程改革之前,极少地关注儿童的经验与教育或是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极少地关注儿童经验在促进其主体发展中的意义。我们现有的传统教学行为缘于对儿童经验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重视了知识,忽视了能力,注重的是结果,而漠视了其过程。儿童经验被排斥于教育教学各环节之外。因此,重新审视儿童经验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据此来维护课堂教学中的儿童经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一、儿童经验的内涵儿童是生活中独立的个体,经历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从中获得经验,并以此为中介,指导…  相似文献   

7.
向颖 《教学与管理》2014,(13):65-66
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在其著作《学校和社会》中从尊重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出发,强调教学中经验指导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杜威总结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一概念。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更是博大精深,"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学生未来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应基于儿童经验,以儿童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学习经验为起点,联系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践行生活教育理论,让数学教学从儿童经验起步。  相似文献   

9.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从儿童出发,关注儿童的已知,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而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成长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  相似文献   

11.
一、是否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 新课程主张教育与生活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张力。学生的生活是儿童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它需要我们以儿童的眼光和经验方式去看他们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所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12.
重新认识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中对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需要兴趣及心理发展等弊端,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以儿童的经验和活动为主设计课程。这种思想导致了20~50年代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运动。但由于这种活动课程完全与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14.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从儿童出发,关注儿童的已知,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而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说:"教育是为了儿童成长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1.关于教育的理解:《现象学与教育学》的刊头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青年或长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现象学教育学寻求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他们认为“现象即经验,因此现象学意味着研究经验”。体验到的经验是最值得注意的。经验源于生活世界,因此必须重返生活世界。 2.关于知识观:现象学教育学把知识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地构建才能形成知识。儿童要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生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他看来,儿童的兴趣和思维等机能都不是无中生有的,离不开真实感性的生活。只有从儿童现实生活与已有经验入手,教育才是有效、生动、活泼的,而不是简单机械的。为此,杜威特别看重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当下性与社会性的教育意义,因为生活所具有的其他意蕴都要落实到这两个方面~([1])。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是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当前品德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本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教材本身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特点,品德课老师更应具有教材再次开发的自觉和能力。一、应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一)捕捉生活经验捕捉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让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准则等成为教育主题。如我们在品德教学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1—2年级)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3—6年级)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县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