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不少阅卷教师对高考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出了许多生活的“坎坷”:一位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奋发自强,学会用脚写字,而省招办的负责人却表示,当年没有用脚答卷的考生;在一本30份的试卷中,竟有6篇作文写的是高考前父母双亡……且不说这些考生制造的这些“不幸”多么令父母伤心,单就考生们编造这些“不幸”时的大胆和坦然,就足以让我们震惊了。2005年高考广东省评卷情况通报会上,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柯汉琳教授说,…  相似文献   

2.
孙老师说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大作文"的题目分别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要求考生任选一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除诗歌、小说以外的任何文体的文章。阅卷结束后,安徽省的阅卷老师对本省高考作文中的虚构现象议论纷纷。如在一本30份的试卷中,竟有6篇作文写的是高考前父母双亡。事后调查,没有此事。传媒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青少年集体失语症。"据北京高考阅卷的老师说,北京的考生基本上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北京的初中语文老师反映,刚从小学毕业的孩子们在作文中说空话、套话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的考场作文很快又要登场,在序幕拉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这个棘手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作家邹静之在《北京文学》上《女儿的作业》一文中发出如此感慨:女儿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据《文汇报》载,在某省高考语文阅卷分析总结会上,有阅卷教师指出考生们为了表示自己如何追求坚韧,如何战胜脆弱,编造了许多生活的“坎…  相似文献   

4.
葛以军 《学语文》2004,(3):9-19
早在1998年的时候 ,有人在当年的高考阅卷以后撰文指责学生的作文太虚假 ,其依据是围绕《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战胜脆弱》这个题目 ,有30%的考生无端编造自己的父母伤亡或离异的事情。于是乎 ,这一数据作为经典性例子不断被引用来说明学生作文虚假的严重性 ,而且就作文的写  相似文献   

5.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要求考生举出实例写一篇自己战胜脆弱、培养坚韧品格的文章。作文本身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考生可以由衷地阐述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然而,也就是这次作文考题,把学生“作文造假”现象沉甸甸地摆在全国所有高考评卷老师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看,当今高中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实际生活。记得1998年,考《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江苏就有数万名考生手电筒照人——高度忘我,尽管命题要求中四次提醒写自己!于是,一到6月7日上午,中  相似文献   

7.
1998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由于该题与往年那些高深莫测的作文题相比,显得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容易”,因而不仅获得了考生欢心,而且也得到了社会人士和教育专家的赞许。不过,高考作文改革不是我们今天这里要讨论的问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由1998年高考作文答卷引起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亦即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据报载,在高考语文的那一天,为了应付作文,有相当学生在那天过“愚人节”:四肢健全的考生写自己在失去双手后是如何战胜脆弱,父母双全的考生写自己在父母双亡后如何经历生活的磨难和…  相似文献   

8.
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看,当今高中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实际生活。记得1998年,考《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相似文献   

9.
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看,当今高中学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实际生活。记得1998年,考《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相似文献   

10.
作文要讲真话,不可说假话。很多同学的作文都是讲的真话,但说假话的也不少。一位家长说过,他女儿的作文几乎全是写的假话、假感想,是“假故事大全”。他女儿讲,不光是她这么写,她们班上同学写作文都是这样,大家都写过“扶老婆婆过大街,给老师送伞那一类的故事”;大家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去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和《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考生在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据有关资料统计,竟有“多达百分之几的考生”,在作文中谎称自己的父母都死掉了,以便“在这样一个背景…  相似文献   

11.
凌龙华 《中学教育》2003,(1):47-48,43
一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 :从小学到高中 ,似乎从未在乎过“人本” ,短视和功利性 (主要源于应试压力 ) ,使师生不约而同瞄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追潮作文”盛行不衰。为文而文 ,使作文人格分离 ;为文造情 ,使作文心理畸型。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 ,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可谓屡见不鲜 (特别是 1998年题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的高考作文 ) :为感动阅卷者 ,考生心照不宣公然造假 ,不惜让美满的家庭横遭“天灾人祸”。为“分”贬“人” ,为文造情 ,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 ,特别…  相似文献   

12.
典型性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面摘录1998年8月6日《文汇报》上的一则报道,内容如下:“在近日结束的安徽省高考阅卷分析总结会上,广大阅卷教师对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据教师们估计,约有20%的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自己和父母的玩笑。一位书法很好的考生写自己失去双手后如何战...  相似文献   

13.
今年高考作文仍然沿用“一大一小”的方式,全面考查作文能力。小作文题目是《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开头一段已写明:‘小乐回到家里,看见自己的一只鞋洗得干干净净地陈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要求考生续写下去,使之与结尾“小乐穿着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相衔接。大作文提供了材料: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这两个题目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 ,“话题作文”这种写作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语文试卷特别是高考试卷中 ,引起中学语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 ,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 ,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鼓励写作者“大胆想像” ,“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话题作文的特点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在关注的同时 ,大家也自然要提出 :“话题作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它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  相似文献   

15.
一戒矫情作假,失却真心做真实人,说真实话,写真心文,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性。台湾诗人郑愁予说过:“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写诗作文,要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忠实于自己的人格。可在严肃的高考应试作文中,有不少考生“为文而造情”,“失却真心”。关于这一点,1998年8月6日《文汇报》上的一则报道,可资证明。该报道云:“在近日结束的安徽省高考阅卷分析会上,广大阅卷教师对作文中的虚假现象议论纷纷。据教师估计,约有25%的安徽考生在作文中开了父母的玩笑……更多的考生则以父母双…  相似文献   

16.
作文虚假,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是眼下作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记得几年前的一次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据安徽省的部分阅卷老师反馈,有不少考生胡编乱造,有的在作文中写到,自己在高考前夕遭遇不幸,失去了双臂,是用脚来写字答题的。后来有位细心人去省高招办一了解,结果发现全省当年没有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考生。有的考生竟然在作文中写了一些血淋淋的事件,什么全家遭遇重大车祸,父母双双亡故,什么遭遇山崩、洪水、雷电,全家罹难,自己是带着重重的悲情跨进考场的等等。虽然,有些不幸是在所难免的,但不可能那么  相似文献   

17.
高考命题如何引领作文教学?据《光明日报》载,近日一批专家学者聚集一起,就高考作文命题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北京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认为有决心扭转高考作文中的不良风气,对于假大空作文,不审题立意随便写什么都好的作文,以及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将在今后的高考阅卷中决不手软地打低分。"现行的某些要求不但没有激活考生的创意,反而压制了考生的个性,使优秀考生噤若寒蝉,不敢、不能也不愿表现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北京教育  相似文献   

18.
课题背景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未能让考生战胜虚假,竟有20%的安徽考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父母笔下“双亡”;还有一位书法很好的学生写自己如何学会用脚写字、答卷,而省招办表示根本没有用脚答卷的学生。的确,胡编乱造,弄虚作假,真情实感的缺席成了学生作文的痼疾,使得有些学生作文就像一棵离开了大地的娇嫩的小花,随时都有凋谢的危险。而从2001年起,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增加了“感情真挚”这一新要求,把它明确纳入量化的评分细则。作文贵在情真,真挚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  相似文献   

19.
“故土·乡情”,历来是作家笔下常见的内容,也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当然也就成为高考作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的考生就写离开故乡独立生活,承受自理的压力,并由此产生对故乡的留恋之情,这  相似文献   

20.
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未能让考生战胜虚假,竟有20%的安徽考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父母笔下“双亡”;还有一位书法很好的学生写自己如何学会用脚写字、答卷,而省招办表示根本没有用脚答卷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