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AFMS-T型六维测力平台测量与平面定点录像解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冲击阶段、积极缓冲阶段、反射蹬伸阶段、动力蹬伸阶段等,对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踏跳着地技术的优劣表现在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积极剪绞速度和幅度;踏跳缓冲技术中,形成以膝、踝关节主动缓冲的积极缓冲阶段和以屈踝缓冲为主的反射蹬伸阶段;踏跳蹬伸技术中,反射蹬伸阶段获得垂直速度,动力蹬伸阶段获得水平速度。  相似文献   

2.
现状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年第六全国高等师范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甲、乙、丙三个组别)三级跳远决赛中,男、女运动员的助跑踏跳调查分析,旨在给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认识到助跑踏跳准确的重要性,科学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稳定助跑踏跳的准确性,提高运动成绩,为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及踏板准确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踏板准确性偏低.高速助跑的稳定性较差,并且女子相对于男子,试跳成功率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利用CANON——16mm高速摄影机,KISTER三维测力台等仪器,对10名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短程、全程助跑三级跳远跨步跳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关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运动员跨步跳踏跳的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与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三跳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理想的三跳比例是33.5%∶30%∶36.5%。中国运动员存在板前6~11m助跑速度快、板前5m速度提高幅度小、快速起跳能力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主要有起动方式、助跑加速的方法、和助跑的节奏三个因素。我们对其训练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1、起动的方式与训练助跑起动有两种方式,即走动式助跑和半蹲式助跑。走动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自然,助跑的节奏感较强,且自我感觉放松。半蹲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有力,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快的速度,且步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课题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三级跳远运动员全程助跑三级跳远、跳深接跳远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有关运动学、动力学参数,通过分析与比较,试图了解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时下肢肌的工作效果,为三级跳远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及三跳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及三跳技术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而提高助跑速度,减少三跳水平速度的损耗是三跳技术的重要指标。如果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和水平整度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阅读大量近年来有关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方面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并分析了国内外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的现状及成果,为教练员从事三级跳远的训练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李志远  李玉章  李刚 《体育科技》2012,33(1):32-35,39
通过文献资料法、运动录像拍摄及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分析了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下的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结果获得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好成绩下的最后20~11m和10~1m两个阶段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6~3步和2~1步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2步的步长和质心水平平均速度,三跳的距离和三跳的比例特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我国三级跳远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参加2006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12名运动员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录像等研究方法,对比赛时所表现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较高;起跳时间与世界优秀水平接近;起跳点与上握点的位置基本符合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的要求;起跳蹬地角与优秀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重心腾起角较大;起跳时肩角未充分打开;起跳时膝关节弯曲度稍大.  相似文献   

12.
以目前我国9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跳高选手起跳和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各个指标对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损失率指标对成绩的影响最大;在助跑阶段,x方向的速度绝对值大小是获得垂直速度的主要能量基础和资本,起跳缓冲阶段以x方向上速度绝对值降低为主导,为后面起跳蹬伸阶段运动员获得y方向上的最终垂直速度起过渡作用;在缓冲阶段,运动员所获得的垂直速度主要是由z方向降幅的速度转变过来的,向肌肉弹性势能转化的能量主要是以x方向的动能为主;而在蹬伸阶段,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指标仍然是x方向上速度绝对值的降幅.再次减少z方向上速度绝对值对成绩提高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起跳阶段,整个起跳阶段所用的时间对成绩有影响,最大缓冲时间与蹬伸时间之间的比例要合理;在腾空阶段,起跳离地瞬间至踝最高点时间对成绩的影响最大,教练员要特别重视运动员膝关节、头、重心达到最高点的时机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规律.方法:采用影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何冲等7 gila优秀男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缓冲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与其他6名运动员相比.何冲缓冲时间最长(0.08 s),蹬伸压板时间最短(0.2 s),压板末肩关节角度最大141°.结论:髋、膝、踝在缓冲末较小的关节角度可以增加身体重心下降的高度,有利于压板;相关肌群肌肉力量是影响缓冲能力和蹬伸速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小,从而获得的垂直分速度亦较小,腾起角度相应偏小;踏板缓冲阶段动作消极、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是我国跳远运动水平落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的质心水平速度较低,倒1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呈大—小趋势;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时的质心水平速度低,身体质心垂直加速距离较短以及起跳腿缓冲蹬伸时间比例不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跳腿蹬伸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专家访谈法、三维高速摄像法、录像解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4 名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代高水平 背越式男子跳高运动员越来越重视起跳的速度,重心在起跳阶段缓冲不明显,腾起角度有减小的趋势;在起跳阶段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腿 的缓冲幅度大于国外优秀运动员,髋、膝、踝3 个关节的缓冲技术同起跳质量和运动员的伤病有很大联系;上下肢摆动的协调配合可以帮助运动 员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建议教练员重视上下肢摆动比例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运用三维摄像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中山站比赛、成绩在1.80米以上的10名女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阶段起跳时间短,水平速度损耗较大,速度转换率偏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维高速摄像系统对我国参加 1998年亚运会选拔赛达到健将以上水平的 7名女子跳高选手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选手在起跳瞬间的垂直速度有一定提高,H_1、H_2 与世界选手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在于: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蹬伸不够,起跳前一步至蹬摆幅度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三维拍摄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顾碧威最后一步助跑及起跳过程,对捕获的视频在SIMI MOTION软件中解析,并与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进行比较,旨在对训练和比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