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末起义是一场农民大起义,这是史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 纵观秦末大起义的全过程,我们认为应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前期是农民大起义,后期则转化为全民或日全社会大起义。至于推翻秦王朝后的楚汉战争,显然已不属于反秦起义的范围。因此,秦末反秦起义,只能是一场以农民起义为先导的全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六国旧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迄今,不仅在认识上仍未取得一致,而且论争的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引伸,即围绕着参加反秦的六国贵族势力,究竟是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旧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紧密相关的。李桂海同志在《论秦末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以下简称“李文”,见《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一文中,完全赞同并且发挥了那种“一部分六国贵族鼓吹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虽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很坚决,所以客观上仍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还肯定这一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3.
百越族源于沿海地区 ,后迁居内地。在反秦起义军中 ,出现百越大将梅 ,在长沙王吴芮部下 ,以安化梅山为家居之地。梅成为梅山文化重要创造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秦末起义打出了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是因为项燕是抗击秦国武力征服的英雄,扶苏则是反对秦朝暴政的勇士,二人的行为在秦统一前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件事留给人们一些深刻的历史启示,即扶苏和项燕是作为正义的化身而被当作反秦起义旗帜的,说明秦灭六国的兼并战争及统一后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非正义性,并与进步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平民百姓、六国旧贵族等不同阶级和阶层为反秦暴政,曾在扶苏、项燕的旗帜下共同奋战,说明这些人具有相对一致的利益,是一种阶级斗争中的阶级合作;陈胜、吴广利用秦统一初期的较大影响尤其是分裂意识,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帜,是一种襄略上的需要;秦的暴力政策在统一前后具有一贯性,人们将秦统一前的武力征服和统一后的急政暴虐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对,因此扶苏和项燕的旗帜才可以有效地号召并联合多种反秦力量,推翻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秦朝末年 ,陈胜、刘邦、项羽三支反秦势力构成了推翻秦王朝的主力。但他们各自的出身、社会地位不同 ,决定了他们反秦的出发点各异 ,形成了各自的反秦思想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在这场秦末农民战争中,陈胜、吴广首举义旗,继他们之后,项羽领导的起义又把反秦斗争推向了新的高潮。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以西)人,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项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被楚王封在项(今河南项城东北),因而姓项。  相似文献   

7.
1.3/25[提示:错解中运用了互反事件的加法原理.事实上,A_1与A_3、A_1与A_7、A_2与A_8不互反.事件A_1包含了事件A_3与A_7的所有结果,A_2包含了A_8的所有结果,而A_1、A_2、A_4、A_5、A_5、A_6、A_9是互反事件,故P= P_1 P_2 P_4 P_5 P_6 P_9=3/25] 2.设此时火箭上升到离地球表面为h的高度,此处重力加速度为g′.火箭中物体的视重等于物体受到的支持力F_N,物体受力如题中的图所  相似文献   

8.
一、精讲要点 1、《陈涉世家》是一篇传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陈涉率领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可看出陈涉及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这篇文字是陈涉、吴广的合传,真实地记叙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浩大声势;颂扬了陈涉的志向抱负,胆略智谋及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9.
上海小刀会对太平天国的“争取接管”战略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7日起义以后,刘丽川等人即宣称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并确立了争取太平天国派员到上海接管的战略,为此进行了各种努力,死守上海县城。但是,上海的外侨社会并不相信他们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而太平天国又不能调整自身的北伐和西征战略以接受这一战略,只是给予了一定的军事策应,由于对小刀会的宗教信仰状况不太满意,还放弃了进一步军事策应的行动。这使小刀会对起义的前途感到迷茫,由此出现了投降、议降的风潮。议降也找不到出路,他们只能调整战略,起义的第一阶段结束。  相似文献   

10.
秦王朝,存在仅15年就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所推翻。  相似文献   

11.
西汉初年的陆贾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体,兼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由此形成汉初地主阶级国家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意识形态。陆贾的这种反秦、承秦、又变秦的思想渊源,是在对先秦诸子各家思想,主要是在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融会而成。在这种思想探索中,他本着“厚今薄古”的方法论原则,提出“圣君说”、“大一统说”、“天人感应说”等汉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为确立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标1.学会分析病句的错误原因,辨析病句类型。2.学习修改病句,预防在作业中出现错字病句。3.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动方法讲故事、抢答、选答、表演。活动准备全班分成四组,学生从自己的作文中寻找2个病句,写在老师发的卡片上。活动过程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二、讲故事,改病句展示课件:韩复渠的讲话一次,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在齐鲁大学校庆上发表演讲。“诸位,各位: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大家都来齐了,来得很茂盛,我实在感冒。今天招集大家来训一训,说得不对的地方,你们要互相谅解……你们都是大学生、留学生,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口号,史学界素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天下苦秦久矣!”(见《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刘泽华、王连生二先生论文《论秦始皇的是非功过》);一说是“伐无道,诛暴秦.”(见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讲义上册);一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见侯外庐先生论文集《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各说不一,都有道理.我认为怎样分析、确定一次农民起义的政治口号,  相似文献   

14.
陈胜、吴广发动和领导的反秦大起义,首开我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先河,然而在它的行进过程中,领导权却被地主贵族所篡夺,从而由反对秦王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统治,演变为地主贵族复辟的工具。由于性质的改变,终于导致了它的失败。 秦王朝的暴虐统治,是直接引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若从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来看,它正是这两个对立的阶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是人数最为众多,力量最为雄厚的阶级。千百万农民英雄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开拓着历史  相似文献   

15.
费贞元 《广东教育》2014,(10):11-12
一、考题解析 2014年高考,全国共有语文试题18套,直接考查"辨析与修改病句"题的有15套。题型分"客观选择题"和"主观修改题"两大类,其中13道题是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的,以"主观修改题"形式出现的仅有安徽卷和福建卷。总体上说,对于"辨析与修改病句"题的考查,是以客观题为主的。在这15道题中,考查到"搭配不当"这种病句类型的有11道,其中10道为"客观选择题",1道为"主观修改题"。  相似文献   

16.
点睛之语: 病句辨析有4个注意点:1.熟记考纲中列出的6种病句类型,即①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或赘余;④结构混乱;⑤表意不明;⑥不合逻辑。并记住这6种病句中出现得较多的典型病句。2。病句辨析题四个选项通常是一对三错,对病句要能迅速判别出其所属病句的类型,这是准确性。3。凡属病句的选项往往都是“病”得比较厉害的,是“大”病句,不要草木皆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高考全国共有18套语文试题,除上海和福建两卷没有考查病句外,其余各套都有对该考点的考查,可以说,病句几乎是高考试题中一个绕不开的必考点。而且,令人困惑的是,这个3分试题常常让许多考生犯憷发懵,复习备考费时颇多而收效甚微,遇到判断病句题,他们依然一脸迷惘。鉴此,笔者对2007年高考各套试题中的病句做以梳  相似文献   

18.
在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期间,早先追随刘邦起兵的丰沛籍子弟成为一支政治军事力量——"丰沛集团"。丰沛集团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核心力量,是汉初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兴衰与汉武帝内外政策的转变、新兴军功地主的崛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四人邦”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那几年,梁效、罗思鼎这一伙卖身求荣的无耻文人,垄断了史学论坛。他们唯主子之命是从,肆意歪曲、篡改历史,大搞影射比附。江青杜撰出一个“复辟反复辟”斗争的邦论公式,梁效、罗思鼎马上仰其鼻息,抛出了《论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的历史功勋》等毒草文章,以今铸古,以古喻今,从秦到汉大抓“奴隶主复辟势力的代表”。他们歪曲秦末农民起义的性质,用所谓“复辟反复辟斗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中、高年级修改病句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缺乏,出现的各种类型的病句他们有时很难理解,而教师又不能用较深的语法或逻辑等知识加以分析说明。因此,小学修改病句的教学质量不能尽如人意。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纯熟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受此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