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外 ,还应该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更高的要求。现行的教参却对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了明显的束缚。从教师的角度说 ,授课过程中对某篇课文 ,某个问题按一套教参备熟了之后 ,造成思维定势 ,本身不去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那又何谈去启发学生 ?上边考试时按教参出题 ,教师也只好按教参授课 ,即使有人想到这种方式的弊端 ,但忧于偏离教参学生成绩上不去 ,试题只有一套标准答案而不得不压下“创造”的念头。长此下去 ,语文教学的误人子弟现象将愈演愈烈。教师自古形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和“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2.
一、在指导思想上仍受应试教育支配,忽视学生素养的培养当前,小学生普遍地怕写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教师也怕教作文,常常为教学上的“不得法”而苦恼,但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和学生又不得不迎难而上。于是,为了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而采取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1.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写作文据调查,我县有相当一部分小学要求高年级学生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作文训练外,还要求学生每天一篇小作文或日记,而家长还要布置“补充作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苦不堪言。久而久之,学生越写作文越怕作文,“恶性循环”无尽头。…  相似文献   

3.
某小学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填充题,“1个()和1个()组成11。”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填写的:“1个(7)和1个(4)组成11。”评卷老师给了“X”,原因是标准答案是:“l个(10)和1个(1)组成11。” 从学生方面看,确实,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所填写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老师教学中是按标准答案来教的,而这位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的,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给出的答案,从广义上讲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答卷上该给“√”。 从教师方面看,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还以是否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发现疑点,激发求知欲望,形成探究新问题能力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尽是教师提问学生,很少让或不让学生向教师提问题。究其原因,不外有四怕:一怕学生打乱了讲课系统;二怕学生追根问底教师答不上难为情;三怕学生乱问,离题太远收不住,达不到教学目的;四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授课进度。这是长期以来注入式教学的旧框框束缚着教师的手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最近,我通过听课发现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了这个旧框框,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其做法有五: (1)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多给学生做出质疑问难的示范,多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条件,在“引疑”,“留疑”、“思疑”、“解疑”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而曾经风廉一时的质疑教学在当前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体现得渐渐少了。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我所见到的有限质疑教学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不敢质疑;二是学生为质疑而质疑;三是学生质疑与教师的教学分离,教师仍旧按既定思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四是学生质疑,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作文能力的训练。作文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一个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而现今的语文教学还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南教师讲要求、讲技巧、讲写作模式,学生去学习模仿,再由教师批改、打分,过多的要求无疑是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根本上背离了写作内在的“自由创造”规律,造成许多学生怕上写作课,怕写作文。对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课堂上,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将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成了“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蒋海滢 《宁夏教育》2004,(10):51-52
偶尔,读到这样一则教学案例。课堂上,教师问:“雪融化以后是什么?”学生答:“是春天”。教师纠正说:“不对,标准答案是水”。掩卷长叹之余,我想,这所谓的标准答案,在拒绝了学生精彩回答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折断了学生想像的翅膀,扑灭了刚刚燃起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两节数学课。  相似文献   

9.
园丁笔会反思眼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把课堂建设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参与的求知殿堂远未创设起来,表现在一些教师依然沿用习惯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如,沿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依次讲来,最多是运用一点“启发式”,把有关内容转换成一连串的小问题,上课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又如,当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教师便忧心忡忡地用成人的习惯思维去“匡正”;学生的回答稍有小错,就急不可待地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在课堂上,学生因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唯标准”的思维方式,通俗地说就是一切以“标准答案”为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行为的思维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改进教学方法时,当务之急,就是要大胆改革“标准化”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11,(8):7-7
我国学校的“考试情结”很深,无论高考还是其它考试,都在一定范围上统一考卷,题目有标准答案。平时,老师按教材灌输给学生,学生按教材和老师的耳提面命填鸭式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虽然教材有些脱离现实,教师教学、考试缺乏实践,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政治教学,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几乎霸占了学生的课堂语言权,掠夺了学生的思考权。即使偶尔师生间进行对话,也仅仅是“老师问,学生答”,且对话内容基本上是教师圈定的标准答案。师生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传授者与接受者的主客体关系,师生间的对话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间的精神领域。这种“独白”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时代呼唤对话,教学呼唤对话,政治课教学更须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传统知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准确地记忆、背诵知识,而衡量学生知识对错的标准就是书本上或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将一切学科都知识化、实体化,即使像品德、艺术之类的人文学科,教师也主要是教授品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去“挖掘”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候也关注学生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4.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怕在课堂上“讲”得多了,结果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一些教师还“盲”无目的地让学生“读”,而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这种不顾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15.
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所以不能强求学生的见解和标准答案必须是相同的几个字,应该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不同语言组合形式表述正确的观点。其实,这两种答案的差异仅在于概括性和具体性的差异。所以,评判此题,学生的答案应予肯定。我以为短文分析题不应拟“标准答案”,而应拟“答案要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阅读、分析、思考和品味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标准答案”只能框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框框,只会引导教学走上机  相似文献   

16.
比学教学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给学生传授知识并解惑答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的效率”。而我们一些化学教师,认为自己不是搞文的.对教学语言很不重视.往往在课堂上板书乱写乱画;在讲授知识时的口语、书面语、化学用语、术语不规范;演示实验操作不妥;解答习题不按要求等;在化学教学论文中教学语言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榜样、教师本身就没有按教学规律办事,不以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就不可避免地养成学生对待…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围绕教案进行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犹如教师设计好一个个“圈套”,设法领着学生往里跳。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预设”教学,要根据师生具体教学交流情况,“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8.
一、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 ,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 ;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 ,而非教师“奉送真理”。二、由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 ,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提出问题 ,备课时就参考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在课堂上就基本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研究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辩论、互相补充中解决问题。其一 ,注…  相似文献   

19.
连芳 《教师》2013,(36):34-34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编排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基础知识、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给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指南,更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阵地”。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忽视了课后练习的重要性,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练习。有的教师上完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做,也没有检查完成情况;有的在上课结束时匆匆给了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管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走向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正确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材的“例子”功能,不应带着教案走向学生,而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案。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教材限定的标准答案;我追求的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非教师“奉送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