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其实,《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的艺术结晶。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远非赋比兴这样笼统的说法所能概括得了。这点,古人说早已察觉。自汉代以来,对赋比兴概念的理解就已各持己见。清人姚际恒说:“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诗经通论》)各人对诗的意义理解不一,对赋比兴的解释和运用也迥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可见赋、比、兴,尤其是比、兴两法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法。因此弄清赋、比、兴的含意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开始采用的重要表现手法,后来研究《诗经》的人将它概括出来,并作了各种解释。《周礼·春官·太师》有“六诗”之说,《毛诗大序》则称“六诗”为“六义”,这就是指《诗经》的风、雅、颂、赋、比、兴。此后,“六义”的称法一直为历代所沿用。但《周礼》和《毛诗传》对“六义”之间  相似文献   

3.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4.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形象思维的概念。比、兴、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历代学者都曾经进行过研究。《周礼》的《春官·大师》篇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第一次提出丁比、兴、赋的概念。东汉的郑玄,梁、陈间的刘勰、钟嵘,唐代的孔颖达,宋代的郑憔等人对比兴赋都作  相似文献   

5.
赋、比、兴是《诗经》独特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同时赋、比、兴也体现了《诗经》的诗歌艺术,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认为诗有六义:风雅颂比兴赋。后来人们把它们分为诗体与诗法。风雅颂是《诗经》国风、大雅小雅、商颂的诗体分类,比兴赋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的表达方法。按照古人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赋就是铺陈。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上述解释,比兴赋在文章写作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为什么只把它们定为诗法,而没有人说它们是“文法”呢?那么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突出地运用“比、兴”的是《诗经》中的作品。《诗经》运用“比、兴”和其后的诗歌颇有不同。本文拟就《诗经》运用“比、兴”的特点和其后的发展情况,初步地探索它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诗经》从体制来说,分成风、雅、颂三类;从艺术手法来说,主要有赋、比、兴。赋、比、兴的概念始见于《周礼.秦官.大师》,和风、雅、颂合称大诗,《毛诗》改称“六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其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学者说法众多,而尤以“兴”义最为复杂,这也给《诗经》作品的赏鉴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一组重要的概念。古往今来,对“赋、比、兴”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所进展,但多侧重于对它们和形象思惟之间关系的探讨,至于“赋、比、兴”自身的内函和外延,却仍然缠夹不清。我认为,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是有一定意义的。而要弄清这个问题,又有两点应该注意:首先是要结合《诗经》,从本源上弄清这组概念的性质,它们到底是艺术形式方面的概念,还是思想内容方面的概念?是诗法,还是兼指一般的修辞格?其次是不能老让古人牵着鼻子走,应该  相似文献   

11.
赋、比、兴是我国先秦时期运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在造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的《诠赋篇》和《比兴篇》里对于赋、比、兴进行了专题论述.本文就刘勰怎样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赋、比、兴理论,提出些粗浅的看法.一、赋、比、兴的渊源及魏晋前的发展概况赋、比、兴是前人归纳、总结《诗经》里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上古时期,六经是太师讲学的主要教材.六经包括《礼》、《乐》、《书》、《诗》、《易》、《春秋》;太师指教师.《周礼·春官宗伯·大师》里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六诗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诗的三种类型和三种手法.《周礼》亦称《周官》  相似文献   

12.
《易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文章在分析《易林》诗中赋、比、兴的具体而有变的运用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时也使之与《诗经》诗相比较 ,陈述了《易林》诗与《诗经》诗的关联性和《易林》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又说:“赋也可以用”。什么是赋比兴?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之时,赋、比、兴的概念就出现了,并同风,雅、颂并称为诗之六义。从汉代郑玄等人注诗起,对诗之六义作过许多研究。孔颖达解《诗大序》时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兴对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谓“赋”,就是直接铺叙陈述事物,即直陈其事,直抒其情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即用某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所谓“兴”,就是“感物起兴”,或曰“触景生情”,借助他物引起所要咏唱的事物。清朝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谈道:“事难显陈,理难言罄,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哺育、滋润了历代人、学子。其中的“兴”在诗歌中有重要作用,“兴”的多种性更有利用表现复杂的内容。“兴”的广泛使用,形成了中国诗歌委婉、含蓄、兴寄遥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其中对答体是赋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它来源于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劳作时自发产生的民间歌谣,并可以分为一对一答的对话体和自问自答的设问体两种形式。对答体这种表达形式对诗歌的叙事和抒情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使诗中场景更具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得抒发的情感更真挚动人等等。而且,《诗经》中的对话体诗歌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意象是人的内在意识情感同外在自然物象在相关前提下的融合统一,诗歌的这种思维过程正是意象思维的具体体现。《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其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与意象思维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诗经》艺术成就的高度体现。一、赋与意象思维在《诗经》的赋、比、兴三法中,赋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其特点是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然而这种写法并非只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叙写人物思想言行,或典型的事物、场景给人以启迪,令人遐想。《诗经》中用赋的手法创作的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