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仪不良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伍泥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约翰·洛克礼仪不良@约翰·洛克~~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在和海外生活数年的旧友王先生、苏女士等共进西餐时,交谈中说起有关西餐礼仪方面的事,自知实在寡闻,只好听王先生侃侃而谈。王先生说,在海外吃西餐,进得餐厅,不论与老板关系如何密切,也要等服务人员来引导方能入座。这是礼节,不要自己找座位。宾客入座,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由左后手进入,稍候男士将椅子放正,女士从容坐下。男士通常要坐在对面,不可以两人并坐。女士坐下,尔后摘下手套放在提包内,再将手提包挂在椅背上。苏女士微笑着说:“享受一次难忘的美食,大致需要讲究4M,即是:精美的菜单(MENU),轻松…  相似文献   

3.
礼仪在变迁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重礼仪的时代而感到今非昔比。比如,18世纪的英国就因彬彬有礼的社交礼仪而著称于世。我们怀着留恋的心情回忆那柔和的烛光、那精巧完美的礼节以及那吻手礼,而对于今天动辄生死决斗、绅士们在桌子下边烂醉如泥的残酷现实颇感目不忍睹。礼仪在变迁。今天,爱干净被视作懂礼貌。的确,我们花去无数金钱制造种种产品来保证我们“干干净净”。但在18世纪却恰恰相反;大多数医  相似文献   

4.
犹如中国的春节,有祭祀祖先和拜年的各种礼仪一样,西方的圣诞节也有其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程序。 圣诞节的礼仪可分宗教礼仪和世俗礼仪两种。  相似文献   

5.
外交礼节看起来很形式化,事实上每个规则与惯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特殊的功用。例如棘手的国际会议,通常使用圆桌,因为圆形的桌面使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主席,或者说没有一个人是主席。即使有时使用长方形或方形桌,人们仍称“圆桌会议”,表示每位与会者的地位平等。如果主席只有一位,国际会议常常使用椭圆形的桌子;有两位主席便使用长方形的桌子;只有四个人开会,自然要使用四方桌;如果是马蹄形桌,通常正中央留给职位最高的与会者,其他的人则分坐两旁。有时令主办会议者头痛的,倒不是桌子的形状,而是几张椅子的问题。例如198…  相似文献   

6.
正享受一个美好的烛光晚宴,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家服务完善的餐厅用餐。在讲究用餐气氛和情调的正式欧式餐厅,都会有一些基本的礼仪。刚进餐厅时,应在等候区等候领台人员带位,不可径自冲进去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坐下来(在欧洲如果这样做是会被请出来的)。当被领台人员引领到座位时,应先让女士入座,并将最佳视野的位子让给女士,最好让女士坐在男士的右手方(欧洲人认为右边为尊)。  相似文献   

7.
张崇琛 《寻根》2012,(3):16-20
作为孔门看家本领的中庸之道 谓中庸之道为孔门的看家本领,其说来自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程颐在为《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说: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祈祷、祷告、赞颂、参拜、献香、跪拜、磕头等,都是宗教信仰活动的特定礼仪方式。关于向神灵进行祈祷或祷告,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总的态度是,既不从事,也不支持。即使举行祭祀活动时,也不进行祈祷或祷告等活动。儒…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非常讲究结婚服饰礼仪的。朝鲜新娘不但要穿质地最好、款式最新的的红裙子,而且必须戴一顶用各种鲜花缀成的花冠。所以,朝鲜人称新娘为“花冠新娘”。印度新娘在茉莉花和玫瑰花水中洗浴之后,全身要擦上姜黄粉,额心要点上鲜红的吉祥点,眼睛及眉毛要用颜料细心描绘,然后戴上镶有宝石的鼻环和耳环。她们还应将秀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插上金盏花和茉莉花,手臂涂上檀香膏,并在两臂各戴上二十一只手镯。最后,披上五彩缤纷的“沙丽”。日本人则把新娘叫做“花嫁”。在结婚那天,除了须穿上一件华美的和服、手执一把折扇外…  相似文献   

10.
俞水生 《寻根》2014,(4):21-23
<正>盥洗,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要做的功课。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这说明古人已有早起盥洗、漱口的卫生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身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礼仪.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和举行典礼的形式、程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重视。历史发展到现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大潮.它更是推陈出新并被赋以崭新的内容和意义.极具文化色彩和艺术魅力的礼仪服务这一新兴  相似文献   

12.
杨孝如 《寻根》2008,(5):7-9
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做出有违日常礼仪的行为来。但是,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知道相应的礼仪规范,而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却不愿或不屑去做。这种认知与行为的断裂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中叶,少年的乔治·华盛顿从《礼仪的准则》中抄写出110条有关行为规范的准则。该书最初是由法国的耶稣会于1595年编辑的。此后,华盛顿处处按照书中的忠告行事,终于成为仪态大方的具有总统尊严的典范。那么,这些准则今天还适用吗?回答是肯定的。《准则》中提到的诸如像如何对待在公众场合吐痰或捉虱子的问题,“当你和别人讲话时,不要靠的太近,不要将唾沫溅到对方脸上”,“不要靠近并试图去阅读别人在写的作品,”等忠告今天仍然适用。《准则》强调,人们应该注意哪些利益是属于别人的并应将其给予他们。如让别人先发…  相似文献   

14.
唐代宫中的閤门,关乎朝会、朝见、请辞等重大政治活动,文章从閤门之设与入閤礼仪的内容入手,探讨了这种制度的演变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揭示出唐代朝对仪式有正殿向便殿转移的趋势。正殿与便殿均有閤门之设,便殿的奏对大权为宰相与閤门使所把持,入门时须验鱼袋,入閤后还有"索扇"这一程序。唐代中后期设置了閤门使,主要由宦官担任,逐渐侵夺了本属于中书通事舍人的权力。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媒介——书信已经逐渐被电话和互联网所取代。但是个人认为,即便科技再进步,通讯再先进,依然达不到书信所带给我们那种持久、丰富、温暖的感觉。而且写信的好处还在于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些难以表达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以文字的叙述流露出来;写信可以接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即使相距千里,接到信后,字里行间的关怀之情,会令人感觉对方近在眼前;写信还能给人以一份平和的心情和  相似文献   

16.
诸山 《寻根》2010,(2):20-23
<正>一、良缘从"私下相看"开始与汉族主体相同,赣南客家人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婚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原则,但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仍有一定自主权。男女两家经媒人牵线搭桥之后,就通过亲戚、朋友、熟人等了解对方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如双方家庭都认为大体满意,媒人就会巧妙安排,采用进城赶集或途中"巧遇"等方式,使男女当  相似文献   

17.
全世界众多的民族中,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人民遍布于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尽管他们各自居住的地域,国度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待人接物的礼仪方式,却是全世界阿拉伯民族所共同的。阿拉伯人民很注重礼节,慷慨好客。当你有机会前往阿拉伯国家工作或是访问,在与阿拉伯国家各界朋友的接触中,你会深深感受到,阿拉伯人无论是在探亲访友的交谈中,或是宾客云集的公共场所,甚至在各种文娱、体育比赛活动中\,总是待人以礼,礼规甚多。除了握手、拥抱或亲吻等一般问候方式外,阿拉伯人对于远道而来的国宾,有…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对妇女的礼仪在西方国家,有许多表示对妇女尊重和谦让的礼仪。夫妇同行,妻子一般走在丈夫的前面。但在不平坦的路上则应男性先行。上车时,男的应为女士打开车门,下车时则先下来为其拉开门。男士在街上陪同一位妇女,习惯上是让她靠橱窗走,如发生什么堵塞,男...  相似文献   

19.
一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活动是人们社会行为和民族心理的客观反映,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们的婚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一件大事,婚姻文化也自然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北宋东京的婚姻文化进行些探讨,以便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开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古代的婚俗,各地不同,各民族更不同。但其共同点是都对婚程礼仪极为重视。俗语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宋时期,全国各地的婚俗也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龙,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三江并流腹地,是个多山、多河流、多民族的偏远地区,其历史渊源流长,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就有史料记载,名为比苏县;宋《大理府志》云:"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遂更名为云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杂居着白族、傈僳族、汉族、回族、彝族、苗族等二十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