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伊绯 《寻根》2014,(6):53-55
"郑麐"这个名字,逐渐在所谓"读书界"略有提及,完全是带着一种玩赏态度开始的。起因只是郑氏有数款较早期印制的藏书票被发现,被称誉为中国藏书票先行者云云。但至今对于这位"先行者",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搞清楚。关于郑氏,目前所知其生平事略仅如此:郑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20世纪初留学欧美,先在哈佛学习哲学,继就学牛津研究历史,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2.
郑清森 《寻根》2008,(4):118-119
中国姓氏,各有起源,郑氏的起源则与西周晚期周宣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郑国有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厉王少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谥称郑桓公,为郑国之始封。后郑人以国为姓,传续至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寻根》2014,(6)
<正>"郑麐"这个名字,逐渐在所谓"读书界"略有提及,完全是带着一种玩赏态度开始的。起因只是郑氏有数款较早期印制的藏书票被发现,被称誉为中国藏书票先行者云云。但至今对于这位"先行者",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搞清楚。关于郑氏,目前所知其生平事略仅如此:郑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20世纪初留学欧美,先在哈佛学习哲学,继就学牛津研究历史,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后南下上海,弃学经商,在沪  相似文献   

4.
全球郑氏家庭中原寻根温新豪1994年,对于全球所有郑姓子孙,对于河南省荣阳县,都将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距郑氏始祖桓公受封立国恰为2800周年;这一年,全球郑氏宗亲代表将从四面八方云集祖地荣阳,共同谒拜列祖列宗在天英灵。这一年,为郑氏家族神往已久...  相似文献   

5.
郑建军 《寻根》2003,(4):104-110
宋理宗时,郑氏为避金兵之乱从河南荥阳迁居浙江省宁波市灵绪乡(今獬浦)之择山下的塘路沿(今郑家村)。郑氏自宋朝南迁,在十七房居住至今,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余代了。据《灵绪郑氏宗谱序》:“浙灵绪  相似文献   

6.
宋国桢 《寻根》2004,(3):96-100
“郑氏祖地荥阳”是历史的定论,也是海内外郑氏子孙所公认的事实,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谚语传世。海内外的许多郑氏宗祠都书写着“荥阳堂”、“荥阳衍派”、“荥阳世泽”等等,仿佛不把“荥阳”二字高高挂起,就不足以表达对祖先追念之情。荥阳与郑国公元前80  相似文献   

7.
“郑氏家仪”与明朝典章一些明史专家最近发现,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善的明朝典章,竟然脱胎于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的"家仪"。这是1995年7月2日《解放日报》所报道的一则消息。据史书记载,浦江县郑家从北宋建炎(1127)年间开始,就聚住在一个大宅院中,合家而居...  相似文献   

8.
浦江郑氏家规的千年遗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贤明 《寻根》2012,(2):128-132
一 浦江郑氏自南宋初年同财共爨,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遭火灾而瓦解,共经15世。李静《义门家族的寿命与婚姻状况分析》(《江淮论坛》2004年第5期,第96~99页)据《义门郑氏家谱》估算,郑氏人口在元至大三年(1310年)、至正十年(1350)年、明建文二年(1400年)、宣德五年(1430年)依次是32人、92人、244人、355人,以此度之,天顺三年郑氏人口至少在400人以上。  相似文献   

9.
正祸由猪生猪好吃还喜欢乱跑,往往因为吃了别人家地里的作物、践踏田地引起纠纷。如嘉庆九年(1804年)八月,四川汉州的刘守崇因口角致族侄之妻刘郑氏落胎身死,刘郑氏怀有六个月身孕,她喂的小猪走到刘守崇地内践食红苕,刘守崇看见后打了她的小猪,她不依,两相争闹,要拉刘守崇讲理,刘守崇往后  相似文献   

10.
张卫东 《寻根》2007,(4):131-134
荥阳郑氏的来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中三川郡和砀郡,其所领诸县中分别有荥阳县和开封县。西汉时,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荥阳、开封两地  相似文献   

11.
张凤 《寻根》2001,(6):50-53
19年前由绮色佳迁至剑桥哈佛,没几个月我们就搬到卫斯理的新家,因儿女对成长之地眷恋非常,我们始终未能再搬。也许沾了这个光,所以1993年,通过名诗人郑愁予及中国作协的金坚范先生、范宝慈女士的安排,我得见冰心女士。  相似文献   

12.
程远荃 《寻根》2006,(5):115-117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宣王封异母弟友于郑,为三等诸侯国,都于镐京附近的械林(今陕西华县北),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81年,宣王去世,太子继位,史称周幽王。幽王沉溺酒色,宠信奸臣,把国家推向了危亡边缘。  相似文献   

13.
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刻不容缓郑大钟我是从事技术科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对人文学科缺少研究,知之不多,但我从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感受和认识到,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精神人格的塑造。在这后一方面;人文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国...  相似文献   

14.
李乔 《寻根》2005,(4):114-115
石姓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中原许多诸侯国,如卫、郑、齐、楚、宋、魏等国部已出现了石姓。根据有关史籍记载,石姓主要有四个来源,三个出自姬姓,分别为春秋卫国大夫石诺;晋国大臣杨食我及郑国公孙段之后;一个出自子姓,为宋国公子段之后。  相似文献   

15.
京剧《天下归心》取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通过描述一代贤君郑庄公摒弃前嫌,与母亲重归于好的故事,表达中国古人”血浓于水”的孝道亲情与非凡智慧。《天下归心》,一部京剧,意义深邃.感人肺腑.尤其关照现实的深刻寓意,呼唤的是社会和谐的良知与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之观念渊源及其表现郑小江如果从宏观上把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加以比较,人们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华民族的求生欲望特别强烈,中国人对生命的珍惜态度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百姓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倾注了更大的精力、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因此,在中...  相似文献   

17.
《寻根》2016,(5)
正八姓入闽传说之源流考揆诸史实,中国移民史上并不存在"八姓入闽"。作为一种传说,八姓入闽始于唐代,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宋代元年间定型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明清之后,八姓入闽传说由姓氏族谱进入地方志书、学者著作,并经由地方志书跨区域传播至豫闽台,流传至今,成为中国移民史上著名的移民传说。  相似文献   

18.
李引进 《世界文化》2008,(10):27-29
2008年7月5日,我陪西安电视台记者郑小山在南京夫子庙拍外景,恰巧遇见了来自中亚的几位游客,他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西安话,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他们望着清悠悠的秦淮河,一边拍照留影,一边唱起了“花儿”:红心柳两张权/你是园中牡丹花,哥像蜜蜂采黄蜡/一天老把姝牵挂。  相似文献   

19.
李鹏程  王厚香 《寻根》2006,(5):106-109
颜氏家族的历史源头 据史籍记载和后人考证,颜氏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称(青),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面),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诅,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伊始的第一个红五月,迎来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的喜庆日。 2001年5月25日,庆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10周年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费孝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全国政协秘书 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顾问郑万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宝光、曲润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京理 事、常务理事、副会长,首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省、市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团体会员 单位负责人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