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语文美育的过程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过程中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既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又可以使受教育者摆脱低级趣味。  相似文献   

3.
王莉 《教育艺术》2000,(2):14-15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社会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造的过程而发展与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用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去观察、感觉世界;以美的标准去度量、检查世界;按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马克思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审美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政工干部也不例外,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融入审美,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  相似文献   

4.
尚惠芬 《成才之路》2009,(20):65-66
通常,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几个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原则的贯彻。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是一个丰富完善的体系,是由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所构成;审美教育就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养成和谐人格,完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就要求只有我们语文课本身是"美"的,才能达到美育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中,处处为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从而创造美的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结合课文学习,指导学生鉴赏美;分析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美。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品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足见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教育阶段,审美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美"的内涵的特殊性,进行开拓性的梳理与解析,从美的形式、美的经验、美的精神境界等角度对基础教育中的"美"的内涵进行厘清与界定,力求使审美教育在个性化与创新式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上升空间,有更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为了保证基础教育阶段的审美教育实践实现创新发展,从教学资源、审美场、审美角度、审美案例、审美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审美教育的五个实践原则,为实践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拓展审美教育的视野,为教学过程与方法提供实践保障,总体提升审美教育的境界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袁立伟 《辽宁教育》2004,(12):28-28
美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通过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大自然中存在着美: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有线条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鱼翔浅底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金黄色的麦浪,绿色的茶山,牛羊成群的草原……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社会无处没有美,处处留心皆是美。宇宙是美的空间,生活是美的世界。对美的…  相似文献   

10.
在物理教学中,美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善于挖掘物理科学中关于美的一切因素,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美的审美教育。在学生享受美和体验美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文中笔者从"物理理论美、物理规律美、物理实验美和物理学家品德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物理美的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是古老而现代的话题,当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在教育学、哲学等领域对其都有深入的研究,但在文艺美学领域中,虽然研究得较多,但对其内涵的界定仍是“古老的”。以以往美学家、教育家对审美教育内涵的探讨与界定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审美教育表现出的新特征,较全面、深入地探究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培养与提升,以期塑造更多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使者。  相似文献   

12.
大学美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与美学教育、艺术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培养“审美的人”是其根本任务。大学美育不能简单套用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模式 ,而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 ,构建和完善大学美育的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4.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准确把握是对康德美学进行深度理解的关键。审美理念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作为沟通知性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桥梁的审美领域中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这里对《判断力批判》作了深入解读和思考后,对审美理念的特征、它与天才和艺术的关系及它与“美的理想”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阐明审美理念对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形式美育在文学教学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形式美是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形式美育是通过对形式美的感受以及形式美特征和规律的理性把握,培养美的感受和创造能力。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进行形式美育的最佳示范。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从形式入手,能够更为方便地把握作品,得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美育,不应被简单化地视为审美情感教育,更不应将其仅仅视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视为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文化工程。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人关的活法,使人得享美的人生境界。这一目的的实现,有三条基本途径:关的社会教育、美的自我养育与关的环境化育。  相似文献   

17.
审美是人类一种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并受人类文化的影响。翻译是一门艺术活动,严复提出的"雅原则"(elegance)正含有此意。试图从美学的三个角度即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出发,分析中英文互译时体现的美学价值;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中所蕴涵的审美特质,探讨中西文化的审美差异,因而进一步了解美学、文化、和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坚持核心坚守与开放空间的原则,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审美教育体系。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实现人类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20.
延安革命初期,广大革命干部群众的美学理论水平较低,审美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指导下,延安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们通过理论上引导、专题性施教、干部层垂范、普及中提高的教育方式.通过在哲学学习中认识的审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审美教育,在政治学习中涵括的审美教育,在艺术活动中开展的审美教育等全方位而系统化的教育内容,取得了丰硕的美育成果。这使得延安时期的审美教育发展成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