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仅用这种虚构的技巧来增强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吗?这种解说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解读"骑桶"这一虚构的情节的意义. 一、"骑桶"是恐惧心理的流露 "恐惧"萦绕卡夫卡的一生.对他那位粗暴强悍的父亲,对那位不时讥讽他的叔叔,对那个"如寒冷的空间"的家庭,尤其对那个异己的世界,卡夫卡都充满"恐惧".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件中说:"我的本质是恐惧."因而"恐惧"也缠绕着他的写作,充斥着他在小说中虚构的那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的《骑桶者》描写了奥地利帝国战争期间最艰苦的一个冬天中的真实情况:缺煤。这篇小说颇具神秘荒诞色彩,用精炼的笔墨、精巧的构思,通过真实和虚构、沉重和诙谐的完美结合,把那个时代的真相告诉了读者,也把自己的内心展现给了读者。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的《骑桶者》是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它描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里,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去向煤店老板借煤,却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以致永远消失、不复再见的故事.故事无疑是虚构的,但这正是该小说的最大特色.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的巨大贡献并不全在于他跨出了历史发展中决定性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他出入意料地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看到在小说这块场地上幻想能像在梦中一样爆炸,小说能够从看似难以摆脱的逼真性要求中解放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种叙述手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妨从两个意象入手,去找寻玄虚背后的意义,解读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相似文献   

6.
骑桶者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  相似文献   

7.
片段1 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卡夫卡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前一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变形记》,有同学介绍过他的《饥饿艺术家》.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卡夫卡热”。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骑桶者》。  相似文献   

8.
片段1 师: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曾经出现过"卡夫卡热",时至今日卡夫卡仍然是在中国被谈论得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前一阶段,我们学过他的《变形记》,有同学介绍过他的《饥饿艺术家》,我们班里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卡夫卡热".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骑桶者》.  相似文献   

9.
正或许对卡夫卡《骑桶者》的解读真的有很大的难度,我们看到的相关解读文章或观察到的课例(发表的或展示的)大多参考甚至照搬北大博士胡少卿发表的《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一文(《名作欣赏》2008年第4期),就是与教材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之相关说明也  相似文献   

10.
放假了,表姐骑着一辆粉红色的电动车来我家。我羡慕极了,非要表姐教我骑。表姐被我缠得无奈,只好到附近的操场教我。  相似文献   

11.
<正>弗兰茨·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完全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束缚,是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卡夫卡用探索出的一种崭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了他所观察到的复杂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怪诞离奇、新颖别致的构思、具体而富有现实感的细节描写常常表达了严肃的创作主题,他的代表作《骑桶者》就是其独特艺术手法形成的标志。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在"虚构"单元选录了《骑桶者》,作为一篇小说,它是短小的,但作为教材内容,它却有可能是厚重的、饱满而典型的,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在"虚构"方面的别出心裁和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12.
六年级时,儿子骑的是一辆半新半旧的普通自行车,可上初中后,儿子决定“消费升级”,嚷着要买一辆新山地车。原来,班上同学骑的基本上都是簇新的自行车,还有不少同学骑山地车与赛车,只有极少数同学骑着旧的普通自行车。儿子觉得低人一等,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辆山地车,至少得40  相似文献   

13.
骑木桶的人     
萧袤 《初中生之友》2012,(11):32-39
一从前有个年轻的农民,家里很穷,和一只木桶生活在一起。他在刷木桶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骑着龙从他家门口飞过,心里很羡慕。"骑龙的,要么是王子,要么是神仙,我是个农民,家里只有木桶……"这个农民忽然想:"对呀,我能不能骑上木  相似文献   

14.
小熊骑木马     
做法1.先将图粘在硬纸板上,再沿轮廓线将各个零件分别剪下,并按虚线折叠2.按做好的样子将各个零件粘贴起来,小熊骑木马就做好了。玩法用手推一下小熊,小熊就骑着木马前后摆动起来,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15.
骑狮传奇     
在遥远的南美洲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有一位叫曼尼的年轻人,他父母双亡,过着流浪的生活。一天,他在山路上捡到了一只幼小的狮子。后来,他把狮子养大了。一天,他突发奇想:骑自行车多累啊,还不如骑狮子……于是曼尼骑着狮子来到了大街上。不久,他看见路边有一位老妇人在哭泣,就走过去问:“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老妇人答道:“我有一个妹妹住在几十里外的城市,她快要去世了,可是我却无法见她最后一面。”曼尼听了,看了看自己的坐骑,犹豫了一下,说:“老婆婆,不如您也坐上我的狮子吧,我带您去看您的妹妹。”于是,曼尼带着老…  相似文献   

16.
陈知濯 《作文》2023,(41):15-16
<正>我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很兴奋,就去创智公园学骑自行车。一开始,爸爸先拆掉了一个辅助轮,我骑着很轻松。过了一会儿,爸爸又拆掉了另一个辅助轮。这下好了,自行车开始“扭秧歌”: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东拐西拐。我坐在上面像个醉汉一样东倒西歪,不一会儿就摔了下来。这和“容易”可联系不到一块儿啊!接着,爸爸在后面扶着自行车,让我骑。我战战兢兢地骑了上去,不过还好,这一次不摇晃了。我以为我已经学会了,便让爸爸放手。结果,爸爸刚一放手,自行车就又开始“扭秧歌”了。我再一次摔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经典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这样评说经典作品的丰厚.“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就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小说《骑桶者》就是这样一篇让人咀嚼无尽的经典之作.充满了卡夫卡式的寓言色彩.也充满了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骑桶者》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叙述者运用限知视角的艺术手法提供众多看似"不可靠"的信息,同时通过回忆叙事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其中反映社会现状的环境描写、荒诞变形的故事情节以及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对话,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叙事者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卑微、无助的形象。叙述者在自己复杂的内心独白、不完整叙述以及似是而非、或虚或实的逻辑情节中穿插的价值评判,向读者传递了与众不同的文本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一定都骑过自行车,因为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代步工具.下面让我们一起骑着自行车来学习摩擦力知识,比如观察自行车,看看自行车上有哪些地方存在着摩擦,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小摩擦。自行车上有几处用到了滚动轴承,等等.  相似文献   

20.
骑猪乐事     
星星姐姐:骑马、骑驴、骑骆驼、骑牛……"骑"事太多,何曾听过骑猪,这倒是件稀罕事!咱们一块瞧瞧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