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分制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满足企业“订单”的要求,满足学生个性的要求,满足教育自身和各级、各类教育衔接转换的要求;提出了在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传统的刚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转变为现代的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将传统的大批量的服务转变为现代的大众化的服务。这个柔性化的课程框架结构主要由核心课程(必修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衔接课程(桥梁课程)构成。最后提出了实现学分制度条件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目前门类繁多的高等继续教育及机构间开展课程学分转换主要依赖经验,缺乏具体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分转换制度的建立。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引入相似度计算原理进行课程相似度计算,并以此作为课程学分转换的基本方法。基于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课程微观结构模型”,确定了课程的3个特征向量:知识点集合、知识点认知水平及知识点学习方式,分析了各个特征向量的表示及相应的课程相似度计算公式与思路,并以两所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学分转换为实践案例,对此方法的效度进行初步检验。  相似文献   

3.
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适用范围是继续教育,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借鉴国际上关于学习成果认证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我国当前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应重点解决好学分、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学分转换与积累的标准与框架、质量保证四个关键问题,其中学分研究是基础,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转换、积累及兑换是核心和难点。学分虽然有工作量和学习成果两种计量方式,但以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计量,更有利于学分的互认与转换。事实上学分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量化、记录和积累,而学习成果才真正在学分体系中起互认和转换的作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旨在认定学分,正式学习成果重在学分转换,两者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质量保证。非正式学习成果的真伪鉴别和正式学习成果的透明度与学分价值对等是质量保证的难点。两者的共同基础或可行途径是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基于标准课程体系或资格框架的课程认证。课程认证应作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搭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欧盟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建构终身学习体系和实现跨国资历与学分互认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本文描述和分析欧盟搭建跨国资历框架的发展和现状,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基于欧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及培训的发展进程;二是描述欧洲高等教育资历框架的搭建和实施,包括欧洲高等教育三级资历框架、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以及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这一框架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领域;三是分析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内容和运作,包括欧洲终身学习八级资历框架、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的能力指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分系统及学分转换,以及欧洲质量保证参照框架。作者希望,欧盟资历框架和学分互认的发展策略与经验教训,能为我国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构建和实施资历框架的国家之一,为了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衔接和纵向沟通的教育体系,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英国不同地区并存运行的资历框架的概况;第二部分描述了英国五大资历框架的内容和特征,分别是国家资历框架、资历和学分框架、英国高等教育资历框架、苏格兰学分和资历框架,以及威尔士学分和资历框架;第三部分阐述了欧洲两大区域性资历框架,即欧洲高等教育区资历框架和欧洲终身学习资历框架;第四部分分析了英国五大资历框架通过与欧洲资历框架的对接,不仅实现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资历框架的对接,同时以欧洲两大区域性资历框架作为参照系,间接地为英国内部五大资历框架实现衔接和沟通打下了基础;第五部分讨论了英国资历框架建立的经验和教训;第六部分是结论。作者提出,基于英国发展学分和资历框架的教训,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必须建立国家层面的经过顶层设计的统一标准的学分和资历框架。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系统存在学校、法律、财政等方面的制度缺失.鉴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突出运行优势,即开放的教育理念支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及完备的网络管理系统,我国成人教育应当认识到学分转换制度是时代所需、学分转换需统一学分标准、学分转换需固定模式支持及学分转换需稳健机制推动.同时提出从公开课程信息与完善选课制度、逐层践行与实现学分累积与转换、加大对学分文件系统的开发力度及健全学分转换系统的保障机制等方面优化我国成人教育学分转换系统.  相似文献   

9.
学分银行的构建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有效途径。而学分银行中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制度是构建的核心。通过对我国学分转换现状的分析,结合学分银行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对课程学分设置标准、学分认定、学分累积、学分转换四个方面的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中迅速发展,网络课程正在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需求。本文基于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应用网络技术设计了“田径”网络课程建设的总体结构、系统实现技术和系统特点,为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构成提供了一个有效模式,借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高师"政治课教学论"(简称"教学论")课程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学论"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征。高师"教学论"教学中,通过构建技能训练框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分项累加记载成绩三个环节,可以形成师生间职业技能训练的互动机制,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餐饮业的长足发展给烹饪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务块分割导致对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缺乏统筹管理,致使在中、高职烹饪教育衔接中出现了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考试等一系列问题。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烹饪职业教育的范畴,又分属不同的教育体系,两者的衔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课程是衔接的关键,对口招生考试是衔接的桥梁,而师资队伍结构是衔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与高职教育紧密相连。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既是高职院校响应党中央对劳动教育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途径。作为“双高”校建设院校之一,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尝试践行劳动教育的有效道路。抓顶层设计,成立教研团队;抓制度优化,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之中;抓课程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N”课程及“劳动+N”活动的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模式;抓保障完备,动员多方力量,给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连读变调以字调为书面标示形式,影响了学习者视觉认读与听觉接受的一致。要快速掌握连读词语的变调读音,需在《汉语拼音方案》的框架内进行口语变调与书面标示变调的规范统一,以适应学习汉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构建实践类课程“3C”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类课程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最近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以课堂案例分析、模拟实训比赛、公司实岗操作三方面为一体的“3C”教学模式,能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从而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功能。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的环境下,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在线教学逐渐成为现实,促成网络课程、视频课程和颠倒教室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微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微课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通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活动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文章围绕微课新技术的概念、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教师发展和教学创新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伯兹曼认为,课程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系统,因此,可以从教育传播模型的视角分析不同网络课程之间的差异。然而,传统的教育传播四要素模型在解释网络教育时存在很多缺陷。将德国学者托马斯·赫尔斯曼提出的ICT框架和教育传播四要素模型相结合。构建出一个包含五个要素的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利用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分析当下几种主要的网络课程。常见的网络课程可以分为I类、C类、I+C等三种主要类型;教学活动是影响学习者参与、影响网络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由于班额和教师投入的差异.C类和I+C类网络课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系列亚类,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presents some of the current methodological issues regarding th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ssue of structure and agency. It suggests som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research in dealing with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 To fill those voids, drawing from Archer's morphogenetic approach in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is presented. A case from the author's current research on China's interest in Japa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given to explain the usage of this new interpretive framework. It is hoped that this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will aid in analysing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and open up a new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pace for future educational policy transf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教授和学习领域贯通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运作过程中,课程综合共同体作用的发挥,是保证综合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为此,应当确立其构建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探析课程综合共同体内部各维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综合共同体在课程综合化过程中的运作程序,从而为我国综合课程的研制与实施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法学教育实践性课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法学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已难以适应培养应用性法律人才的要求。本文在揭示法学教育实践性课程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了当前实践性课程建构的不足 ,探索了实践性课程新体系的框架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