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一 关于当前的中小学写作教育,有专家用"三无"来表达自己的评判.所谓"三无",即无法、无序、无效.对这个说法,我一直心存疑虑.以中国之大,人才之多,思虑之广,谋略之精,怎么会在效率和方法上毫无建树?实际上,从教学层面看,一线的写作教育不仅方法众多,甚至连"诀窍"、"秘籍"也不稀罕,其教学效果也不容粗暴抹杀. 在我看来,当前写作教育的问题不在方法与序列,也不在效率.或者说,根本问题不在这里.单纯强调写作教育中的技术性缺陷,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刺激写作教育中的GDP冲动,引发技术改革上的"大跃进运动".在少数理论家的心里,希望建立一个终极性的教学序列或包打天下的训练体系,来解决写作教育中的一揽子问题,这个念头一直在狂妄地骚动.另一个则更值得关注,专注于写作教育中的技术问题,很容易将写作教育中众多纠结不清的问题浅表化和模糊化,而更为根本的内容却被我们忽略了,结果是南辕北辙,或者买椟还珠.借用一百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话说,"体"之不存,"用"之焉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在诸多“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三无”:即无语、无为、无位。本文立足于感受性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三无”现象.进行探讨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写作比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有人认为万般皆不是,惟我“味”最苦——写作如同慢慢地“挤牙膏”;当然也有学生“知”写作、“好”写作、“乐”写作。其中区别之大,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上的“三无”.即:无充足的经费、无齐全的设施设备、无专职的管理人员;利用上的“三无”,即:无明确的读书要求、无正确的阅读方法、无浓厚的阅读兴趣.统称为“3+3”现状。本文运用科学的策略给出解决“3+3”问题的途径.对广大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潘新和 《新作文》2004,(4):10-13
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写作教育的成型期。经过五四时期及20年代为“国语教育”和白话写作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现代写作教育规范已大致成型。然而.业已存在的矛盾也暴露得较为尖锐.国界保守派与革新派对写作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争论愈加激烈。主导性的写作教育思想是坚守白话写作教育阵地.提高白话写作和写作教育的质量.反对守旧和复古。  相似文献   

6.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矫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观念上受应试教育误导,过爱、过严、期望过高;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着单一知识化倾向;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着“娇宠”、“专制”和“放任”,致使独生子女较普遍地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针对以上状况,本文提出三种矫治策略:1.在观念上变服务于应试的教育为素质教育;2.在教育内容方面变急功近利的成名成家式的教育为生存教育;3.在教育方法上变过爱过严的粗暴式教育为爱严结合的鼓励式教育。  相似文献   

7.
陈刚 《学语文》2012,(5):24-24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那些不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欲擒故纵”之术。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实际写作与作文写作是不同的。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实际写作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它是一种交际行为,有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环境,而作文写作则是在没有生活需要情况下的写作,是一种‘三无产品’。”  相似文献   

9.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没有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作文教学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核心能力。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呈现出“无本”“无序”“无效”的“三无”状态,许多语文教师基本上是“不作为”。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不负责任吗?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0.
“书面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它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检验其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过的英语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用手中的笔进行思想交流。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很理想,25分的书面表达.一般的学生平均只能得13分左右。考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三不一多”:1.不通顺:主要表现为“三无”,即无段落,无结构,无明显主题。2.不达意:词汇量太小,用词不达意,缺乏准确表达想法的能力。3.不地道:用汉语思维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训练应该在素质教育大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迈开自己的步子加强“主体教育”、加强“情商教育”并使之与原有的“智商式教育”态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写作》教学效益的新途径。本文从对上述新教育观念的理论分析、大学生写作学习情商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主体情商教育”在《写作》“立体数学模式”中的实践三个方面说明,加强“主体情商教育”确实是提高高校《写作》课素质教育效益,切实提高写作者主体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通过对小学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作文指导方法生活化.作文评价方式生活化等方面的尝试,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不但能够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敷衍作文、为文造文的现状.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写作的内容.提高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习作教学应当致力于改变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三无三假”倾向,树立新理念、探索新途径。写文章都会经历“物质一精神一物质”这样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双向转化过程,而促进这一转化的内在动因,便是现实的交际心理需要。由此。习作教学应当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命题“伪写作”导向已成泛滥之灾.是到了该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以往我们认为.语文高考许多试题并不能真正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属于废题.唯有作文题最能检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这种认知也遭到质疑。因为高考作文命题观念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生“伪写作”.“伪写作”势必导致“伪评价”。而作为教学导向的高考“伪评价”.又必然导致“伪教学”。语文教育便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空转.消耗着莘莘学子宝贵的青春年华.悄然吞噬着他们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写作教育上早已注意到顺应习作者的写作学习心理,鼓励他们放松地、大胆地去写,崇尚率性为文、个性作文。如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代的谢枋得就曾有“放胆文”与“小心文”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后来为文人和教师所熟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谢枋得的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辩证,甚得写作教学之机理。开始学习写作时要无所顾忌地“放言高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管它什么理法章法,大胆写就是。写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数学作业的完成状况显得不堪入目,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虚”、“二繁”、“三无效”.“一虚”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人本教育、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本课题主持人“本色作文导写”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深入系统地进行“本色作文导写”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将探索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中小学生作文教学实践,引导中小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即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中小学习作主体“虚无化”(无我之文)还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针对习作内容“空洞化”(无物之文)还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针对习作形式“模式化”(无特色之文)还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下文简称“三化”、“三无”、“三本色”)。  相似文献   

1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把搞数学教育研究,写论文比作“事”,那么资料工作就是“器”,而且是有利于研究与写作的重要之器.常常看到这样的数学教育论文,或者正文中的引文与参考文献不成“对应注”,或者干脆不写参考文献,这在一定意义上都会使论文失去应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第8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表北京师大教授孙喜亭先生的文章——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 作者首先分析了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认为,“基础教育主要寻求的依然是奠定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科学知识。” 作者接着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向进行了剖析,认为主要问题是“三化。和“三无”。所谓“三化”是指教育人本化、生活化教育和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日益淡化;所谓“三无”是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课程论和教育“不教”论。  相似文献   

20.
写作需要灵感,“但肯寻常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便是对此真实的刻画.数学论文写作当然也是如此.有不少教师曾痛下决心:“等到‘赋闲’之时(如寒暑假期)集中精力打造一篇佳作”,但最后似乎都难逃“心无灵犀点不通”“搜索枯肠而不得一句”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