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带来新空间。在线模式以技术平台作为支撑,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内容、交流、评价以及专家队伍的远程支持,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专家零距离接触。1背景教师的专业发展被视为提高学生成就、促进学校乃至教育变革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在支撑、影响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那些基于网络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给学校、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认真搞好校本培训工作。是保证新课程顺利窦施的手段和保障,推动课程发展的基础,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玉敏 《继续教育》2004,18(12):57-58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教师学习的地方,如果没有好学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学的学生,一个真正重视教师发展的学校必然是一个学习型学校。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组织,将是那些能够设法使组织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即学习型组织。因为组织的智慧总是大于个人智慧,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能培养成员自我挑战的胸怀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能够比个人学习产生更好的  相似文献   

4.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实现从"自上而下"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作用的范型转换。工作场学习视职业院校为合法的学习空间,强调教师根植于学校工作情境,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学习,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其中蕴含的鲜明情境性、实践性和日常性韵味,使其与"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化革新取向深度契合,能够作为系统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杠杆。  相似文献   

5.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实现从“自上而下”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协同作用的范型转换.工作场学习视职业院校为合法的学习空间,强调教师根植于学校工作情境,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学习,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其中蕴含的鲜明情境性、实践性和日常性韵味,使其与“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化革新取向深度契合,能够作为系统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杠杆.  相似文献   

6.
最近学校组织了公开课,各学科教师整装上阵,各显身手,这倒给不同学科的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好机会。我有幸听了几节课,感觉收获甚多,感悟也颇多。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源于并镶嵌于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经历了从国家本位教师专业化走向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关于学校本位主要有三种理解:地理概念、政治概念和组织概念,只有把这三种理解联系起来,才能揭示学校本位的本质,即学校本位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学校自由支配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谋福祉,并为发展的结果负责。综合起来,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学校运用专业权力,自主配置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促使教师专业性得以扩展与提升的过程具体由三方面要素构成:学校自主、市场规约、教师合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式管理已不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当今的学校管理应贯彻人本管理思想,以教师为本,民主决策,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就农村学校而言,应推进中心校、村小一体化建设,促进其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在正规培训之外所进行的所有学习活动。教师非正式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填补正式学习的缺口;有助于拓展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非正式学习主要有"由教师个人发起的非正式学习"和"由人际互动促成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形式。要促进教师非正式学习,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提供学习时间、空间的保证;赋权于教师;建设合作信任的教师文化。  相似文献   

10.
怀着课改形式下对教学管理工作实效性的诸多困惑,大兴新城建设中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深入思考,我经过深入地学习并结合工作的实践充分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实效,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应该实施多元的管理,给教师提供弹性的空间,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读书会起源于美国,在瑞典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读书会广泛用于治疗性活动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领域。读书会与学校读书会在组织运作上对组织目标与规范、活动组织与规模、人员分工与经费、活动时间与地点都有相对特殊的要求。与传统教师进修或培训方式相比,学校读书会体现了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及成人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师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自愿性与平等性。  相似文献   

12.
赵桂鹤 《文教资料》2013,(14):93-95
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素质形成的重要环境,教师发展需要学校组织的支撑,需要学校创建发挥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平台,需要学校为教师成长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持。就当前情况而言,学校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功能性冲突的消解,以及学校组织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结构的整合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它需要学校能营造一个"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的校园环境,给每一位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广阔舞台。一、了解教师需求,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有利的条件作为学校领导,应深入课堂,深入教师,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困惑,积极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些有利的发展条件,排除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种种障碍,为教师专业发展排忧解难。学校要  相似文献   

14.
肖俊元 《湖北教育》2003,(22):41-43
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走向学习型组织将成为学校组织的必然选择。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习为前提的,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学生活动的学习本质自不待言,就教师本身来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知识的生产、配置、消费为基础的社会里,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与持续学习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  相似文献   

15.
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对于促进教师沟通交流及教师异地合作有积极的意义。对过去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解国内外教师学习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阐释其给我国边远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的启示,以期为边远地区的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在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和发展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组织的现实状况已凸显出与教师专业性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进行变革。从学理层面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的理想样态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成事"到"成人"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型的组织文化。"学术管理"机制提供了一种基于"专业取向"的学校组织变革理论思路。辽宁省实验学校引入学术管理机制,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学校组织变革的路径探索。学校通过增设学术型组织,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给教师领袖增权赋能,实现了校本教研的顶层设计和集团化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成效及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新的教师教育模式,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如改善了教师的职前教育、促进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合作研究、改善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状况等,从而推动了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但是,美国专业发展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传统观念和既往经历的阻碍、资源问题、组织机构问题以及关系问题等。本文旨在分析其成效及问题,以对我国正在兴起的教师发展学校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的使用者分为培训专家和参加培训教师。采用的培训模式为:以培训活动为主线,培训专家创建活动、制定培训内容,参加培训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活动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协作。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采用B/S模式,系统用户分为:教师界面、专家界面和系统管理员界面。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系统中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验证,并管理用户信息。教师界面包括三个模块——教师Agent、群组工具和学习空间。其中,教师Agent为教师提供学习信息、资料信息、专家评价信息服务;群组工具为受训教师进行协作学习提供工具支持;学习空间包…  相似文献   

19.
循序渐进,关注成长“五小”是一个有150多名教职工的学校,却能具体地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给每位教师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学校分不同阶段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成长空间:每学期的”海燕杯“教学研讨月,用一系列规范的教研制度,引领着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每学年的教学研讨会,根据教师发展的需求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薄弱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信息技术及其积极作用有较高的认同度,认为技术能够有效改进教与学,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并使得学校内部变革成为可能。但不同性别、职称、学历、学段以及学校类别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学生身心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及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作用的看法存在认识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当前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薄弱学校变革时尤其需要关注的。建议教育部门提供政策空间,增强经费投入的指向性,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变革的顶层设计,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为薄弱学校变革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通过整合多元主体合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破解薄弱学校发展难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