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极其简约的词语来概括描述人物、事物及诗、乐、文章的特点、风格,是先秦以来的传统,至汉末魏晋时,在人物品评中盛行。受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书画批评都采用了此法。在文学批评中,主要是对作家、作品和某个时代文学的风格特征以及某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进行概括描述;而在书画批评中,则仅限于对书画家及其作品的概括描述。“概括描述”批评法是一种印象式批评,它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能引发读者的美感联想,但也具有概括难以全面、读者难以确切把握其内涵等缺陷。魏晋南北朝以后,这种批评方法在文艺批评中运用非常广泛,直至于今。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文艺批评的基本前提是创作的存在,而创作的实践发展又必须基于和仰赖于批评理论从美学高度对艺术实践的认识,只有理论批评深化了的认识渗透于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冲动中,才能在提高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中总结文艺实践,进而波及文艺创作向深层发展,这便是近年来文艺界对文艺批评理论哲学概括的总体看法.然而,对文艺批评理论自身范畴的讨论,则众说纷纭,难趋一致.笔者认为在研究和综述近年来文艺批评理论争鸣中,对文艺批评理论发展的特征加以论述,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批评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其批评实践分化为三种不同的批评倾向:社会—现实型批评;历史—思想型批评;文化—心理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的嬗变演进为新时期文艺批评整体格局乃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包括四个环环相扣的因素: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立人"思想是其核心.文学活动的时间发展因素和空间结构因素包蕴其中,主观思维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互吻合,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其文学批评的深层中心是具备下述特点的人:情感上师心使气、自由放任,意志上坚韧不拔,思想上超越世俗.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显示出来的科学理性和磅礴激情、大气包举和灵悟气息,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彩;其中包含着时代预言和个人预言的丰富信息.鲁迅早期的文学活动系统是其早期及此后的文学批评、文化思想的枢纽.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素以特立独行而著称。其创作自由洒脱,汪洋恣肆,是英国文学史上"带刺的玫瑰"。本文着重探讨他文艺批评风格的独特性与前瞻性,并以此考证他文艺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代许多作家童年时拥有过保姆,这种保姆现象构成了保姆文化,它和现代作家的思想及创作有着密切关系.保姆对作家的思想、性格、文化爱好及创作倾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构成了作家的创作原型.现代作家中,鲁迅、巴金、曹禺等都不同程度受保姆文化影响,对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和漠视.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批评家,在其文艺批评话语中,古典主义的理念贯穿始终。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东方古典主义”即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为其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底色;二是“西方古典主义”即新人文主义的精神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援.这两部分思想的交融互渗构成了其批评思想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艺批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卓越先驱者之一,郭沫若在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方面的建树也是突出的。他一生积极配合我们党所领导的壮丽曲折的革命斗争,坚持从文艺战线的需要出发,先后挥写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论作达百万余字,其中有不少或专门或附带地论述到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这些不仅在过去对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艺理论批评产生过重要影响,就是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限,对郭沫若在这一时期有关文艺批评的理论见解初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模式贯彻到了周作人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作为周作人主要的言论阵地和精神寄托之所的文学,在他那里也同样明显地染上了中庸的痕迹,从文艺批评理论的确立到文学创作实践,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中庸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中庸特色成就了周作人在现代文学批评及创作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赵晴 《职大学报》2008,(3):38-41
萧红是深受鲁迅文学影响的一位作家.她自觉地把被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作为观照对象,在她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子.鲁迅与萧红塑造的的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和历史命运,并且通过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病态灵魂.替她们发出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传达出相同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当中国译界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尝试时,人们还没有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思想的确立,鲁迅的直译观以及鲁迅的读者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鲁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3.
(一) 一九三三年,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对鲁迅杂文及其思想发展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伟大的革命的一生及其在中国文化革命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作了科学的高度的评价。因此,当我们学习鲁迅时,就首先想到了他们。然而,中国无产阶级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并不是从瞿秋白和毛泽东同志开始,而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寻本溯源,我们不能不看到,茅盾作为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可以说是鲁迅最早的知音,是中国无产阶级最早正确认识和评价鲁迅的先驱,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是最初向中国读者介绍匈牙利文学的翻译家,其中他最关注的匈牙利诗人是裴多菲.鲁迅对匈牙利文学的译介过程,与他本人译介外国文学的心路历程相互呼应.他选择把裴多菲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而不是其他作家;他选择匈牙利此类"弱小民族"的文学译介,而不是当时已经资本发达的英美国家文学.如此初衷,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16.
库尔特·冯内古特秉承着生态责任感在小说的书写过程中注入了生态关怀,给予读者生态预警。本文通过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冯内古特的作品《冠军午餐》和《猫的摇篮》中的后现代生态思想,促使读者深入剖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手段的异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态意识,审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对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发展演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作家的成长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的民族精神与光辉人格赢得了东南亚华文作家的崇高赞誉,并升华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源泉与效仿的典范。东南亚华文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师承鲁迅的艺术手法,创造了斑斓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世界华文文学繁荣作出贡献。鲁迅在文学上的丰功伟绩举世瞩目,不只是属于民族的,也属于华人社会,甚至是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统一,是作品中形象的基本特征,也是对描写的基本要求。描写的角度,则是作家描写的具体方式。鲁迅作品中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不同描写角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事“立人”工程,并自觉地把它提高到宏观的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作家。他不仅在理论上倡导,更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实践了这一理论主张。对封建文化不遗余力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改造正是他“立人”思想的演展。他的“主人”思想,以“救人”为手段,以“新民”“新国”为目的和中心,形成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国华 《江汉学术》2023,(3):111-120
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的“写到这里”“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和“我们知道”等四种元话语标记,试图建构鲁迅杂文写作的微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态,强调鲁迅作为作者的诙谐幽默、松弛之感、一以贯之的整体感、自我辩护及善于交际互动等素质,说明鲁迅并不总是采取高于读者的启蒙姿态,而时有与读者平等,甚至低于读者的姿态,鲁迅杂文的形式因此具有丰富的褶皱和多重形态。不过,此种利用元话语碎片进行的形式分析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更多的是浮现在杂文文本之上的作者形象,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鲁迅尚有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