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鲍照是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山水之作多有可观之处。由于深受当时以玄思关照的山水审美风气的影响,“以玄对山水”成为其山水诗背后的灵魂。具体表现在其山水诗的意境充满了栖遁之情,其山水诗的风格流溢着遨游无限的俊逸之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靳新 《现代语文》2007,(11):10-10
山水诗是人类对于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达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晋宋时期独特的环境,使山水诗从孕育走向成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化思想因素是山水诗形成的内部原因和关键因素。山水赏会和玄理感悟是山水诗起源的文化思想因素的两个侧面,前者是感性体验,后者为理性沉思。  相似文献   

3.
面对山水蒂物,游历中的行者由于境遇的不同,对山水的体验也不同,闲逸的游览、行役中的山水喟叹、独坐林中的体悟都呈现出多种山水情态。南朝刘宋的鲍照的山水之作多是感发于仕宦行旅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之景也映射出了其作为行役者面对山水的独特姿态与心境.  相似文献   

4.
山水的性灵化——论袁枚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性灵派主将袁枚于诗标举性灵说,其山水诗大多实践性灵说观点。袁枚的山水诗主要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山水景物被性灵化即个性化、拟人化,其实质乃是诗人性灵的对象化。他的山水诗题材、体裁多样,意象活泼空灵,富于生气,具有情趣,不排斥用典,尤长白描,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为推动清代山水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六朝文学研究中,主流文体由赋向诗的转变问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以“山水”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题材与体裁、时代文风变易之关系的辨析,论述了山水题材在六朝时期由赋入诗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赋体对于早期山水诗在结构、用字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中辞藻繁缛、结构程式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对山水文化的推进表现在他对山水园林的建设和山水诗文的引领两个方面。他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使以自然山水为独立表现对象的诗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味的文学形式;他的庄园建设和庄园山水诗,对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侯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5):100-102
古代山水观念主要经历了以山水比德、自然,即道、儒、释三教合一的流变过程,它使主体观照山水的视角、目的及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促进了山水诗审美经验的演进,从而影响了山水诗的发展与演化。  相似文献   

9.
牛效国 《考试周刊》2012,(37):40-40
王维的诗歌,恬淡幽美,走进王维的诗歌,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相似文献   

10.
诗僧帛道猷以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创作不含玄理的山水诗,这在东晋诗坛一枝独秀。他创作的成功与般若学的兴盛以及他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有关。他的山水诗是诗学从“体道”走向“体物”的先驱,其诗句“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为后人称颂,成为诗家典范。帛道猷余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11.
黎蓉 《现代语文》2007,(4):29-30
宋代山水诗以其独特的美学面貌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宋代山水诗的美学精神,通过对客体意象、主体心境与态度、审美方法的考察来探寻其以“自然”为美、以“淡远”为美、以“闲适”为美、以“趣”为美及“同构”为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鲍照对城市生活体验十分深刻,其诗文对城市多有表现,他以普世性的眼光来描绘城市生活,谱写出一首首时而铿锵时而低沉的都市交响曲。鲍照诗文中的城市形象十分丰富,城市是喧嚣的恋恋红尘,也是无情的名利场,世态炎凉、人情浇薄,他徘徊其问,冷眼看着他人的富贵。鲍照笔下的城市也是虚幻的,一切都将灰飞湮灭,不如漠视繁华,独守心中那片宁静。鲍照独自品味着繁华背后的寂凉,这也是门阀制度下饱受压抑的寒士的普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九华山山水诗的精神内核是:山水情怀、“圣贤”人格、归隐情结和“乐境”追求。九华山诗就其思想内容而言,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万物中寻找“自我”人格的精神风范;就其审美价值而言,集中地表现了九华山的神灵之奇和佛国风光,力透九华山水的性灵与神韵,努力发现九华山“深藏不露”、“空灵清静”的朦胧之美;就其艺术构思而言,多采用组诗的形式,表现出阳明诗风飘逸俊爽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身仕乱朝与贫病交加是鲍照挽歌创作的现实及心理根源;鲍照好作挽歌,喜拟民间流行的挽歌曲调,这是诗人对随时及身的死亡忧惧的排遣方式。《松柏》、《代蒿里行》、《代挽歌》等长逝辞是诗人为其随时踏上漫漫黄泉路而唱的一曲曲寂寂哀歌。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诗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以禅宗的艺术关照,为开启山水诗的钥匙;以泼墨山水画自由挥洒的意象和音乐声律的韵味,创造出根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似真非真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6.
王维为一多才多艺诗人,有"诗佛"之誉。其山水诗意境清幽、空灵,蕴藏着恬然自适、随缘任性的禅思,因而朴素淡雅之中意蕴丰厚、余味无穷。本文即对他的山水诗空灵的意境特点,及其禅宗思想的重要作用进行剖析,以明其梗概。  相似文献   

17.
比喻和比拟手法的运用,在苏轼的山水诗里已形成创作自觉,由此给诗作带来富于奇想、理致、谐趣和人情味的艺术风貌。同时,这两种手法深层地反映出诗人圆整浑融的山水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顺应与契合,即“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美,这是生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盛唐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体现了这种美学特征。它是一种古典审美理想与生态意识的结合,也是主客融合无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王维在盛唐诗坛上开宗立派,主要缘于其山水诗在情景关系上对前代的超越。他的笔锋,将山水诗境推向“情景相谐、理意俱融”的和谐境界。他对自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一种玲珑淡泊的清雅诗境。此种境界也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的一种外化,是其寻找生活本真、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20.
王昌凤 《天中学刊》2013,28(2):76-78
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是指以客观对象山水的物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写作,起于山水又终于山水的写作特点。白渔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山水之形写山水之心、从"以我观物"到"以物观我"、从经验性认同到知识性认同和从追求善美到追求真美四个方面。正是这种物质性描写使白渔的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科学意识,而这种科学意识提升了读者对山水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