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金庸新武侠小说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新武侠小说是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抒写古代侠士,在古风、古韵中渗透丰富的生活与文化意义.本文从生活的意义、艺术审美价值、吴越文化背景及作品的视角几方面阐释金庸小说的思想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
金庸的武侠小说利用传统而通俗的框架和笔法来表现作深刻的人生观、爱情观和哲学思考,具有深刻而丰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略论武侠小说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侠的兴起及其与小说的结缘为切入点,探讨其文化特征特别是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义”,才能对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作出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作为武侠小说中的一种元素,从武侠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并不是它必须具备的。历史元素在武侠小说中往往以历史细节的形式存在,而这个细节的真伪是无关紧要的。但历史在武侠小说中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历史观,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文学的存在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衍变,说明了该类作品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受众群体。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在其流变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积的一面。对古典武侠小说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既是史学家和文学界的责任,又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要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方针,科学地、辩证地、历史地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刘贤汉 《学语文》2000,(3):30-31
自1955年以《书剑恩仇录》涉足江湖,至1972年以《鹿鼎记》封刀归隐,历近二十年时间,金庸共创作了十五部中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十二部,依次为:《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连城诀》、《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侠客行》及《鹿鼎记》,中篇三部,分别为《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与《越女剑》。  相似文献   

7.
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运用引用手法,呈现出典雅美与通俗美相结合的特色。其引用审美的特点为:(一)暗引诗词、成语表示武术名称,幽雅形象。(二)引用诗词,伴以浅显的阐释,典雅与通俗相结合。(三)化用的特色:张冠李戴,化文言为白话。(四)运用潜行于心的引用:潜引。(五)对话中引用诗词,取其隐藏义,含蓄、诙谐。(六)故意错用原典,显示滑稽意味,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武侠小说在印度尼西亚的流传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第二个时期是1924年到1942年,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今。中国武侠小说通过直接流传、翻译和改写与创作等三种形式在印度尼西亚流传并产生巨大影响。华侨和华裔的文化心理、现实境遇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武侠小说能够在印尼流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旅游元素是武侠小说重要的审美元素。“空间游动”这一特点,是现代武侠小说与新文学的显著区别。到了“港台新武侠”时代,人们在梁羽生、金庸小说的游历中,确认了主体的存在和价值,武侠小说在冷战时代发挥了整合中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功能。到了当下“大陆新武侠”时代,作品中的旅游元素则更多地抒发了作者的“自由”幻想。  相似文献   

10.
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 ,是可以从多方面来审视的 ,本文仅从文化意蕴来进行一些考察。金庸武侠文坛的地位是因其作品的实际价值而确定的 ,他的作品既超越了前辈 ,也超越了同辈武侠作家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作品实际突破了“武侠”的园囿 ,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作品来对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的文化精义进行一番透视 ,儒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道家的游心于自然 ,佛家的明世旷达都在其中有深刻的体现 ,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层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逐渐在历史中分化演变以至于显出封闭、保守、狭隘的一面 ,等级观念、宗亲观念成为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金庸以自己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否定 ,构成了本文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11.
起于 198 5、1986年的新型历史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许多批评家先后对其进行了探讨 ,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梳理各种不同的概念 ,而且进行归纳 ,并简析各自的侧重点 ,最后论述了各种不同概念的提出以及进行批评时所持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文学一道风景的小小说,与新世纪底层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无论是文体形式、创作主体、受众群体、编辑意识,还是关注对象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底层文学性。探讨新时期小小说的底层文学性,能重构小小说的美学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风格差异较大,格非的新历史小说《敌人》以其神秘的情节、扭曲的人性以及反史诗性的艺术魅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寻绎新历史小说作家主体认知的现实迷惘和精神无奈的基础上,审视了历史叙事中缺乏审美理想烛照的别一样态——审丑.并将其置于文体学高度进行了利弊阐释。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重要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红色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价值也相应地呈现出了新的趋向性:一是表现在一种新型的红色话语权模式的转变,即由强势话语权到隐性话语权,网络话语平台的凸显,政府话语的拆解与重塑等。二是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现代化与时代感的并重。三是文化价值体现在这种碎片化红色记忆的再重组。四是红色文化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新媒体时代下实现着对高校育人功能的延展性挖掘。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的“新历史”小说,与官方“正史”的描述迥异,提出了观照历史的新观念;从重新认识、反思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观照视角,表现了历史的另一种写法;以野史稗闻和凡夫俗子为表现对象,把历史进行寓言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的以还原历史为目的的小说,在历史观上体现出偶然性对历史决定论的解构,在叙述方式方面,常出现一个叙述者"我",而且,新历史小说对历史进行"世俗化书写","史诗情结"在个人私欲中被消解.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传统历史(正史)在20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其真实性不断遭到质疑,新历史小说的与传统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刘恒在《苍河白日梦》中,运用新历史小说中的个人化视野方式,体现了其当下性、个人性、片段性、不可靠性、平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小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在中国文坛的小说创作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新历史小说较之于传统的历史小说究竟有哪些创造性的变异:其历史观的变更、社会个体历史命运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叙事视角的更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