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表坏了     
有一天,妈妈在洗衣服,孩子在妈妈的身边玩耍。突然,孩子发现了一件事情,大声嚷嚷道:“妈妈,妈妈,水表不动了哦!里面的小针不转了,是不是坏了呀?”“嘘——,不要这么大声,让别人听见了可不好,妈妈给你算一道数学题:我们家的水表从15号就不转了,直到今天也没有转,今天恰好25号,我们家的水表有几天没转了呀?”孩子毫不犹豫地说:“10天。”妈妈很高兴:“真聪明,等回头给你买东西吃。”不久。查水表的张叔叔来了,妈妈笑容满面地对张叔叔说:“哎呀!老张啊!我们家的水表刚刚不转了,本来打算去找你的,正好你来了,快来瞧瞧吧!”孩子抢着说:“不是——…  相似文献   

2.
早晨起床时,总觉得今天很特别。因为今天是星期天?噢,不,今天是母亲节呀: 谁说现在的孩子容易忽视父母的恩情?只要看一看昨天放学后,走读同学的手中无一例外地捧着一束即将盛开的康乃馨,就会了解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手上的鲜花不正是为妈妈买的_一。…_一一吗? 满路的花香。我想,当这些平日里总是为母亲添麻烦的大孩子们把这最真挚的问候送到母亲面前时,母亲们会怎么想呢?是不是都会高兴得抱紧自己的孩子,然后再为孩子做一顿丰盛的午餐?不,母亲节的母亲不应该劳累啊! 家在百里之外,我无法将鲜花送到妈妈面前,无法看到妈妈见到鲜花时那先是…  相似文献   

3.
近期读过一则故事《手心里的字》,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故事叙述的是学校开展亲子活动,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让孩子通过摸手来辨认自己的妈妈,不少学生与家长都参加了这个活动。故事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位下岗工人,由于做搬运工手上磨起了血泡,儿子知道妈妈手上有血泡,所以母亲相信孩子一定能认出自己来。在活动过程中,母亲发现有个孩子在她手上划了几下走开了,妈妈猜想是某个学生与自己妈妈约定的暗号,没有在意。当活动结果最后揭晓时,母亲没有想到儿子竟站在别人面前,这  相似文献   

4.
广播操一结束,播音员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又响起,"同学们,今天校长的温馨提示有3条:1.三八妇女节来临,那也是母亲的节日。同学们,母亲辛辛苦苦把你们养大,你们是不是应该回报她们呢?哪怕为妈妈做一件小小的事情。2.春天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5.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不需要大人的帮忙呢?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在孩子生命的一开始,在他有能力去处理事情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把事情完成的方法,就是一个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好的方法。当今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事事让父母家人帮助解决,连幼儿园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让父母家人代替做了,大人还总埋怨,现在的孩子独立  相似文献   

6.
孩子刚从幼儿园出来,做妈妈的总爱问:今天吃些什么?今天玩什么游戏?今天老师说什么呢?今天听话了没有?……问来问去,起初孩子还回答几句,可到后来,干脆说一声“我不知道”,以此来表示对妈妈问话的腻烦。孩子说“我不知道”,是不喜欢妈妈的唠叨,不愿意回答没完没了的问题。在孩子心里,认为妈妈问得过多,或是天天重复这样的问话,是对他管得过多。生活中,常见孩子动手扫地,做妈妈的怕孩子弄  相似文献   

7.
王莉 《今日教育》2023,(5):75-78
<正>又到五月,又到母亲节。每年的母亲节,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都会写一些文字,记录这一年来自己在做母亲的路上是如何成长的;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会回顾一年里自己接手的家庭教育咨询中最有特色的案例,记录自己对亲子关系、母亲角色的新思考。这二十年来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我常常问自己: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母亲?母亲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母爱、母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影响、起到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上五年级了,连续两年承担了班级午餐的分饭菜工作,工作可谓全心全意.多少次我问他:"儿子,给同学们分饭菜累不累?"孩子总是笑嘻嘻地说:"妈妈,不累的,这点累算什么!"他已把为同学服务当成了一种乐趣.可是今天放学回来,孩子一脸的不高兴.我问他怎么了.  相似文献   

9.
育儿资讯     
《幼儿教育》2008,(4):46-46
<正>成功母亲必说的五句话1."自己来做决定吧。"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  相似文献   

10.
事例——下午,新新妈妈来接新新回家,新新一脸不高兴地告诉妈妈,下午做值日生分苹果时,他把小苹果分给了别人,把大苹果留给了自己,小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有好东西只会想到自己。新新委屈地问:“为什么我不能吃最大的苹果呢?”父母不当的话——“这有什么,新新是妈妈的宝贝,当然要吃最大的。走,你要吃什么,妈妈给你买去!”《纲要》链接——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较多,加之父母的宠爱,易养成孩子惟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因此,培养孩子大方不…  相似文献   

11.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12.
王秋 《辽宁教育》2009,(3):25-25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赞颂的是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母予之爱。孩子之所以快乐、天真、活泼、可爱,是因为他沐浴着母爱.而孩子怎样以孩子的方式回报母亲呢?他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伤不到眼睛。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谓尽善尽美。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一切服务于孩子。父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可以牺牲一切,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爱心,这样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有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惟一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欣欣自小就是个占有欲很强的孩子,看到妈妈抱别人家的孩子,便立马撅嘴;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夸小客人,欣欣就会充满敌意;学校里老师表扬了某位同学,欣欣便会到老师的面前告那位同学的状或是说他的不是,撕别人的书本。可以看出欣欣表现的是一种很强的嫉妒心理,这在独生子女中很普遍。有些孩子为了想比他人优越,使自己永远处于中心地位,有时会以进攻性的形式表示嫉妒之心;有的孩子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就哭泣流泪,大发脾气;还有的孩子则会以冷言冷语、背后说坏话、吹毛求疵等形式,来表示嫉妒之心。孩子有妒嫉心理究竟是好是坏呢,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  相似文献   

15.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  相似文献   

16.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让老师批评了,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检查孩子功课;孩子学校春,妈妈一个晚上醒三次,怕误了唤孩子早起。西方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曾说: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  相似文献   

17.
有些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常常被别人欺负而感到焦虑,也有些妈妈为自己的孩子爱欺负别人而感到困惑和不解。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样的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呢?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便是:"受欺负"和"爱打人"。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我家来了一个人,妈妈常常拿我和他做比较,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抗战大戏《打狗棍》。突然,妈妈冲了进来,大声吼道:“许——凌——浩!你又在看电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勤奋好学、知书达理!  相似文献   

19.
正婷婷从小性格急躁,自尊心极强,但从不娇气,她善于帮助别人,常常以大人自居。作为孩子的母亲,我从不溺爱她,只要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我就会鼓励孩子自己去完成。很多时候,孩子的姥姥总是替孩子去做,这便给孩子创造了偷懒机会。很多次,孩子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喜欢我啊?"其实,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一旦进了学校,就无法适应有秩序、有要求的学习生活。上课的时候,他却想着玩游戏;做作业时却在折飞船。如果孩子把应该遵守的制度看作是老师的管制,这种心理状态对他的学习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习惯于按要求做事,做要求他做的事,而不是他高兴的事,这是入学行为准备的内容之一。可有些家长对这一点的认识还不足。如,吃饭时孩子还在玩玩具,母亲一边说:“把玩具收起来。”一边伸手抢过玩具。看起来目的达到了,不过却放过了训练孩子执行命令的机会。再比如,母亲叫女儿吃饭,女儿回答“来了”,却继续在玩洋娃娃。母亲忙着自己的事,过会儿想起来了再喊一声,女儿回答“马上来”,这样重复好几遍。孩子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就会渐渐养成不听大人话的习惯。恰当的做法是,与其一遍遍地提醒,还不如听到第一声“来了”之后就放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