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在作文中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幸福美好的生活使他们乐写、想写,真正享受到在生活中思考、组织材料并进行想象和创作。  相似文献   

2.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因此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悄真挚,用自己的语言、材料、情感,通过思维写出代表自身特色的作文,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个性化,这样才能使作文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写作既需要通过现象去获取材料,通过丰富的想象去丰满材料,又需要自己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安排材料.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想象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只有进行合理的想象,才能使文章成为一幅幅"绘画",一张张"相片".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想像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也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穿越时空,给作文插上飞翔的翅膀,写出充满奇异色彩,有个性、创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吴艳春 《成才之路》2012,(23):28-28
中职学生普遍不喜欢语文,对于作文更是头痛甚至抵触,从教学的角度追究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使作文成为展现他们内心和需求的工具。因此,在高职作文教学中,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作文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开始学习自己评改作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碰到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语言干瘪,内容空洞的问题。原因是学生不重视阅读,没有"吸收",就谈不上表达,没有真切的观察、体验,缺少真情实感。因此,只有把大量的信息进行"内化",加以储存,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加以外化,才能写出具有生活味的作文。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笔写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材料可写,乐于写.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用心感受之后,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写作也才更加自然而真实.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种偶然的瞬间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一种信息输出,因而要受两个法则的支配:只有永恒的输入,才能保证永恒的输出;只有输入高于输出,才能保证输出的优质高效。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要交给学生获得材料的方法。如何引导小学生收集信息,为作文积累材料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引导学生建立作文档案和制作活页卡片是很有必要的。一、建立作文档案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写过的作文,日记等保留起来,故称“作文档案”。然后每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指导,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  相似文献   

9.
刘任书 《中学文科》2008,(6):163-16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10.
时代的发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变,使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作文教学必须进行转变,才能全面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作文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案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完全靠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师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来决定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需要教师加强自己基本功的训练,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作文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教师方面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架,那么语言则是文章的细胞,如果没有活的细胞,其他均将不复存在.可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作文得分的高低,与语言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语言富于变化,用语精美流畅呢?  相似文献   

12.
孟凡华 《成才之路》2011,(31):33-33
话题作文相对于传统的作文形式来说,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宽泛性的特点。它给写作人提供材料、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因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学生可以尽情抒写自己的心曲。话题作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学生、教师的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很多学生往往在话题作文中没有把握好其要意,往往进入了误区。如何才能写好话题作文呢?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文字能够真实地、具体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体验与感受。一篇好的作文,题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只有材料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才能使学生将写作当作是情感的宣泄,真情流露,从而真正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训练学生观察和捕捉材料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不断创新构思,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树华 《考试周刊》2013,(41):52-52
<正>一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应该重在让学生在写作中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投入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有材料写,才能打动读者;而这也是中考作文评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作文应内容与情感统一,做到二者相互映衬;让文章  相似文献   

15.
胡达红 《成才之路》2013,(35):83-84
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一般来讲,初中学生都能提起笔来写一篇几百字的文章,然而真正写出好文章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材料可写;二是拥有了材料,却不知道怎么写。如何使初中生走出这样的困境呢?我根据自己二十余年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发挥文本(这里的“文本”主要指教材中名篇佳作,当然也包括同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作用,拓展作文的思路,把握作文的秘诀,就能提高学生写作才能。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下队到各学校听课,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要么字数不够,要么抄袭,要么文不对题,主次不分,要么文句不通.对此,我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杜绝以上问题,达到提笔有内容可写的目的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熟悉生活,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才能使他们的真情自然流露,更有魅力.生活积累越丰富,作文时越容易从积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作文材料.相反,积累少了,学生作文时就要冥思苦想,感到苦恼,把作文当做一种负担,害怕作文.要丰富生活积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真实性的要求,包括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这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要做到其完美结合,应指引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有价值的材料,加以积累并合理运用;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真实也不拒绝合理虚构,要学会由实创虚,延伸真实,才能使学生习作真实而真情.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作文要想做到兴趣浓厚,做到表达学生内心想说的话,真正做到真情实感,仅凭课本中的几次作文练习和每周一节作文课上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是很难达到新课标对作文的这一要求的。要想学生乐于作文,并在学习写作中学会生活和做人,我以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根据学生发现的具体写作材料来进行写作指导。一、观察,材料在生活的感受中寻学生不喜欢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在书上看到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只能是人家怎么写自己也就跟着怎么编。作文缺乏真实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写作素材应是自己熟悉的,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产生表达欲望,才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引导有感而发,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要关注学生,善于创设作文的意境,激发情感意识;要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大胆表达,使作文具有个性。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学生对作文大多很头疼,一提写作文,就皱眉头,或搜肠刮肚,或乱翻资料,或草草完成.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我认为应指导学生在选材与谋篇上下工夫. 一、指导学生作文选材的方法 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学生的作文中,"自己生病,父母细心照料""下雨天,同学把他的雨伞给了自己"等材料司空见惯,老话、套话、空话满篇,读来索然无味.我们应重视指导学生作文选材,使作文血肉丰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