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化学教材下册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中用500 mL锥形瓶盛约25 mL浓硫酸,锥形瓶双孔胶塞的一孔中装分液漏斗(盛有水),另一孔装短玻璃导管.将分液漏斗中的少量水缓慢滴入锥形瓶,观察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用酸量太多,分液漏斗开关的密封性有时不太好,不但容易出危险,而且酸液四溅后呈无色,只有前排学生才能看见水沸腾,而后排学生根本看不见,现象不够明显.为了使实验更直观、现象更明显,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23):87-88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活动,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够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了把化学课上的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情趣,要经常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来完成,对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或是难以操作的化学实验要进行实验改进,使不明显的化学实验变得直观形象。本文以稀释浓硫酸错误操作实验的改进与应用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现行教材对"稀释浓硫酸"实验只做了文字和图片的介绍,且只说明"浓硫酸与水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及"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却没有说明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的原因。这种非理解性的说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对"稀释浓硫酸"教材实验进行改进,采用"浓硫酸入水的正确稀释方法"与"水入浓硫酸的错误稀释方法"相对照,旨在呈现浓硫酸稀释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同时突出错误稀释方法所引起的后果,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演示实验的改进 书上这一课的演示实验是把干毛巾下端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无色的水上升来引入教学。实验产生现象的速度慢,效果也不明显。如果改用带色的水来做演示,现象倒是明显,但又浪费毛巾材料。实际教学中,建议采用两个改进的实验。 1.取一个量杯,把白色的筒装卫生纸从下往上缠绕在量杯上,在上面用透明胶固定。然后放入盛有红色墨水(稀释)的小水槽或培养皿中,由于卫生纸的毛细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 通过演示实验了解两种浓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自学两种酸的用途;通过实验得出浓硫酸的特性,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酸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指示剂与酸的作用,自己完成用酸除去铁锈的实验,激起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特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  相似文献   

6.
初三化学第八章演示实验8—13将水加入浓硫酸的实验(“人教版”新编教材),按课文要求,操作现象不明显,而且分液漏斗安装的高度不合理,与过滤操作中漏斗要紧靠烧杯内壁有矛盾,学生即使看到液滴飞溅出来,也不认为是放出热量的结果。所以,找们将演示实验作了适当的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l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附图。2实验操作1.用滤纸围绕5O0mL烧杯的内壁一半,然后在50mL烧杯中加入25mL浓硫酸,在大烧林口盖一块插有分液漏斗的泡沫塑料板。2.在分液漏斗内盛25mL左右水,将水滴入浓硫酸中,可观察到有大量的热放出,烧杯四壁…  相似文献   

7.
设计"1+3+1"的密闭实验装置,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的"黑面包实验"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34g蔗糖、3mL浓硫酸以及54g蔗糖、3mL浓硫酸以及58滴的蒸馏水反应,黑面包现象明显,尾气验证效果较好。改进后的装置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且通过尾气处理有利于师生健康,符合绿色化学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部编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三节硫酸,我们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在学生掌握盐酸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稀硫酸性质。第二课时,在学生掌握稀硫酸性质后,通过对比、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浓硫酸既与稀硫酸有相同的一些化学性质,又有它独特的化学性质。再依据浓硫酸的特性,向学生强调指出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注意的要点。第二节课开始,先提问复习稀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将化学性质逐条边讲边板书。然后提出,稀硫酸是由浓硫酸稀释而来的,那么浓硫酸的性质是否也和稀硫酸完全一致呢?这时,教者展示浓、稀硫酸的样品,让学生观察对比。浓硫酸和稀硫酸都是无色、不易挥发的液体,这是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9.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以及二氧化硫的性质是高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两个知识点。通过改进铜与浓硫酸反应及二氧化硫性质的联合实验装置,可达到实验时间快、现象明显、反应可控、无污染的效果。不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浓硫酸与铜反应的产物之一硫酸铜,而且同时验证了另一个产物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以及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通过加热对比现象,可以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不同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该联合实验还实现了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一体化、微型化、绿色化和可重复性强的实验要求,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人教版必修)第六章在处理浓硫酸性质时,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一笔带过,没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对于吸水性,学生没有直观印象,不容易将吸水性与脱水性区分清楚.笔者设计几个关于浓硫酸吸水性的演示实验,推荐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人教版必修)第六章在处理浓硫酸性质时,对于浓硫酸的吸水性一笔带过,没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对于吸水性,学生没有直观印象,不容易将吸水性与脱水性区分清楚。笔者经过大量实验,设计几个关于浓硫酸吸水性的演示实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1第101页实验4-9: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该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难得素材。由于实验反应因加热温度、硫酸的浓度、反应物用量等条件不同,反应出现不同现象,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从实验装置、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探究,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实验装置的探究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装置的最大优点是简单,但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点。1.不能探究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2.反应加热生成二氧化硫及硫酸酸雾易溶于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16页安排了一氧化氮生成的演示实验,该实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空气进入试管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的现象,从而使学生了解铜与稀硝酸缓慢反应产物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为无色气体,且遇空气立即被氧化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性质。但在实验操作中,该实验存在如下弊端:由于试管内空气不易排出,生成的一氧化氮很快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不易观察到有无色一氧化氮生成。  相似文献   

14.
“稀释浓硫酸”的实验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人员的安全。现行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03页安排了“稀释浓硫酸”的两个对比演示实验,以帮助学生明确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 [实验 5 - 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 ,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 ,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 ,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 ,效果比木炭好一些 ,但仍不理想。最后 ,笔者选用高二学生实验做的《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所留下的乙醇被浓硫酸炭化所生成的碳来还原氧化铜 ,现象十分明显。试管中黑色混合物经加热后几乎全部变成红色。倒出红色残留物后 ,试管壁上还附着一层用毛刷难以刷掉的红膜。残留物经冷却后做导电实…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超重失重”一节中,通过升降机的例子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失重现象,但很难使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实验演示是很必要的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使用的超重失重演示器如图1所示。该仪器存在如下缺点:一是测力计太小,课堂演示效果不明显;二是从动指针设计不尽合理,太松则容易滑动,太紧则主指针难以推动,造成实验成功率太小。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测力计无疑是演示器的主要构成部分,为了使演示效果更加明显,我们使用圆盘测力计代替原有的测力计,并在其上加了一个记忆指针来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圆盘测力…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中有电流间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目前还没有该实验配套的演示装置。我们在新课教学中按教材示意图自己动手制做了演示装置,但演示时发现现象很不明显,难以察觉。我们对该实验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改进了实验器材和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较重要的一个演示实验,能否做好实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浓硫酸的氧化性的理解和把握。其反应原理如下:2H2SO4(浓)+Cu=CuSO4+2H2O+SO2↑然而不论是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或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不足:1.利用铜丝伸缩进退虽能取得控制反应进程的效果,但铜丝从胶塞侧面挖出的凹槽进入试管,一面与胶  相似文献   

19.
赵志贤 《甘肃教育》2014,(21):121-121
正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演示实验的现象要明显,易于观察,体现直观性,才能让学生看得清楚,识得透彻。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上的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压强"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该实验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下面,我将原实验与改进后的实验分别进行说明。一、课本上原实验及存在的问题1.课本上的实验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实验,可以根据需要对化学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以更好地补充实验内容。在教材中,因为有一些实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现象不够明显、内容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等,所以需要教师去研究探索,不断努力改进演示实验,增强实验效果;不断补充演示实验,让学生更易理解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