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谈到教法和学法的关系 ,认为教学要合一 ,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由此可见 ,学法研究比教法研究更为重要 ,更有意义。如果把语文教学中的讲读课比作平常的军事训练 ,那么自读课就是实战演习。自读课教学最能检验出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与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与弱 ,更能看出教师驾御教材、指导学生、实施教学的综合素质。下面仅以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课内自读小说《杨修之死》为例 ,谈谈自己在小说体裁自读课学法指导方面所做的一点尝试。我在教学实践中琢磨出查—讲—写—析—炼—思—品—问—悟—创十环节为…  相似文献   

2.
教方法 读破卷──“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二册前四单元自读课文教法探究褚耀红“九义”教材语文初二册前四单元训练内容呈阶梯式渐进过程,分别是记叙要素、记叙顺序、记叙中心、记叙详略。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对各单元自读课文进行扎实、活泼、有序的学习,笔者采用“...  相似文献   

3.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读对该小说的三要素能够准确把握。不少教师在学生已知的内容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却忽视了"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原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叫《杨修之死》,新版语文教材已将其删除,笔者认为这种删除是必要的。因为大多执教者往往错误地要求学生从杨修“恃才放旷”导致杀身之祸中汲取教训,以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其实,杨修之所以惨遭不测,并不是由于其性格缺陷,而是封建社会官廷内部倾轧斗争的结果。我们必须从培育“四有”新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其形成真正“健全的人格”。《杨修之死》所反映的观点与当前的教育思想格格不入,将其从语文课本中删去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5.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课文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杨修此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后汉书》称他"好学,有俊才",而且他是名门之后,出身弘农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世说新语》两则《狼》《山市》《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范进中举》这7篇古典小说入手,从使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路;创建多媒体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素养;利用角色扮演,重现小说情境这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古典小说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个性,也揭示了曹操既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文小说,  相似文献   

8.
今天听了我们组一位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杨修之死》,这位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师基本功扎实。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改革刍议王学江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目前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中学教材教法》课程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哪里?有什么出路和办法吗?《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由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构成。总论以基本原理讲述为主,尚有一些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0.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一向是高师中文系设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顾名思义,该课程的设置,是要使学生熟悉、掌握中学语文的教材教法.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恰恰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弊病.因此《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须从如何使课程更好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这一根本问题出发.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得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法》;二是设置《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以下简称《教材研究》).上海师大中文系自一九八二年九月起,先后在八○级、八一级各一个班试设了《教材  相似文献   

12.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13.
读了《小学自然教学》1995年第6期金玉香老师的文章和1996年第3期李勇老师的文章,我们对《平衡》一课的教材教法有些不同的思路和教法,愿提出来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结构谨严 一线贯穿——浅谈《杨修之死》的谋篇$西北铜加工厂子弟中学@李正阳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向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语言世界,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主战场。加强课文语言板块的研读,能开发出丰富的语言宝藏,能丰富学生语文积累,提高领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以《杨修之死》为例,谈谈语言板块的研读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对于阅读课文《杨修之死》,作者立足于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同课异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善于反思,努力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对于阅读课文《杨修之死》,作者立足于两个班级的不同特点,同课异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善于反思,努力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指导 教改的参谋 教研的助手《课程·教材·教法》国内订阅代号2-294,国外订阅代号M971《课程·教材·教法》是国家教委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的机关刊物。《课程·教材·教法》是反映我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领域内的学术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课堂,而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又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实施新课程后,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本人有幸观看到浙江省两位优秀语文教师授课《杨修之死》的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20.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