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深究题眼,明确关键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出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眼,研究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山间又响马铃声》一课时,让学生注意文题,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以“山间响起马铃声”做题和本文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题目里哪个词是最关键的?通过反复引导,学生明白本文的文题和老师提出的文题要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本文文题的关键词在“又”字上。“又”字说明马铃声从前响过了,后来不响了,现在又响起来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会急切地想从课文中找出答案。这样不仅弓I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学会了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来研究课文、理解重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以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探索、去创造.那么,教学就成了"致疑——释?——再致疑"的过程.姑名之曰"三疑法".以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为例.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致疑";上课时,教师着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无疑之处不必多讲(可惜现在还有不少教师连这一点也未做到,  相似文献   

3.
《山间又响马铃声》是第十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此文,我采取以下环节,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较好效果.一、抓题眼统领全文.题目中“又”字巧妙地道出了马铃声的变化,可以说,是统领全文的字眼.我抓住“又”字,设计提问:1、“又”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4.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小语教学中不仅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善于教学生“无疑”,还善于教学生疑中出新,从而达到“长进”的目的。她是怎样艺术处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的呢?  相似文献   

5.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教学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一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一、趣味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的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态,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物理老师在讲“浮力”之前,问“将同等重量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沉,木块上浮。”老师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很重吧,为什么会浮在水…  相似文献   

6.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9.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则须疑”。有了疑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究问题,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打开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来“激疑”呢? 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是“激疑”的前提,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不断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有疑是可贵的,怎样保护学生生疑、提问的积极性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学生在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时,兴趣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思想政治课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一、启发诱导,引人入胜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者指不能确定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讲经济形势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扩大内需?为什么要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为什么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适度的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有利吗?接着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财政赤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学者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有疑处却教无疑,释疑解难也是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偏废的重要环节。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唤起学习的内动力,教师常常需要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设置疑障,激疑探思;另一方面,对于学生  相似文献   

14.
教贵激疑     
常听有人用“有疑当场解,不带问号出课堂”,赞扬教师教得好。其实,这种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的传统观念,只能增长知识,不利于发展能力,培养开拓型人才。教贵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在“释疑”之后,再深入一步,有意让学生再生疑,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旧疑刚解,新疑又  相似文献   

15.
开卷必有疑。如果无疑,是阅读思维停滞,理解含糊,或者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表现。求疑的深度能说明思维的强度。朱熹说:“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种无疑处求疑的进展,正是坚持不懈求疑的效果。 那么,阅读中应该怎样求疑?一篇文章中的疑应设在何处?置疑有哪些方式?下表提供一些方法,供  相似文献   

16.
激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教学艺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发端的火种,是创造的原动力.北宋张载曾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不难发现,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1.“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图? 宋代思想家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习和研究必须善于发疑,而且能在一般人习以为常不产生疑问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能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9.
设疑问难是促使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有了疑,教师才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解疑,学习新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么去产生“疑”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去科学地设疑;学生善于问难。  相似文献   

20.
“学贵有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通过提问、析疑、解惑,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然而,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疑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设疑要简明具体,问题不宜太大、太笼统 有的教师虽然明白设疑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设计的问题过大、过于笼统,导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的设疑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教学《怀疑与学问》,有的老师是这样设疑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这个提法虽然没有错误,但是问题是否过于笼统呢?我想不如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来解决。 1.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