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记者:“新闻调查”是央视收视率很高的强档栏目,选题往往发人深思。一般人很想知道你们每次选题确定的详细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标准?柴静: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结构吧。“新闻调查”现在工作人员将近40人,除制片人、副制片人这些行政事务人员外,有一个专门的策划组,这个策划组一般四五个人左右,他们要负责一些大的年度选题规划等特别节目,就像去年的医疗系列报道这类节目…  相似文献   

2.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李鸿谷 《青年记者》2006,(15):49-51
“亮出你的额头来!”进入北京羊坊店西路,那个被央视新闻评论部称为南院的三楼《新闻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呆了有些年头的“老人”庄永志望着柴静,直截了当地说:能不能变变你的发型?这是柴静《新闻调查》生涯的第一天。“非典”来了柴静进入《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制片人张洁在权  相似文献   

4.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5.
用现在的标准,华莱士很不专业南方周末:你在微博上贴出《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哪些问题让你非说不可?闾丘露薇:我看到很多关于柴静怎么做新闻记者、怎么采访的谈论,看到有那么多人认同这样的新闻操作理念,尤其认同的人很多是同行,还有更多是教新闻的,这让我觉得着急。《看见》这个栏目,官网上写的是一个专题栏目,柴静在官网上注明的身份是主持人。栏目关注人,我觉得没  相似文献   

6.
柴静说不仅是作为同行,哪怕只是个观众,柴静在屏幕前的变化是令人关注的,而她的变化恰恰解释了不少主持人职业探索过程中的疑问与纠结。不管柴静在她的作品中所思、所言、所为等种种努力是否穷尽了我们心中所有期待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央视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十年  相似文献   

8.
一路高歌伴你走天涯——访北京交通广播主持人王佳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司机说:她是一个开心果!有听友说:我不得不带着笑容听她‘贫’!有同事说:她是我们的骄傲!有领导说: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像她那样的很难得!她,名叫王佳一,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笑口常开》节目主持人。从沈阳来北京两年多便成为北京市家喻户晓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获得者。我们不禁会问她怎么这么快拥有这  相似文献   

9.
温柔的力量     
<正>一般而言,名牌栏目与明星主持人是同步流动的。名牌栏目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有明星主持人在主持。同理,设置主持人的名牌栏目,倘若没有明星主持人来支撑,也就很难称其为名牌了[1]。敬一丹于《焦点访谈》,孟非于《非诚勿扰》,何炅于《快乐大本营》,相辅相成,一同成长。而在新闻界也有一个汇聚众多名嘴的节目《新闻调查》。在这个节目的历史中,柴静、董倩、王志等记者因不同的采访风格被观众们熟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柴静与她的《新闻调查》进行论述。一、创新还是失败在百度搜索"新闻调查"四个字,会立即弹出"双城的创伤"这五个字。的确,这一期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记者柴静在新书《看见》的序言第一句便写到:“十年前,当陈虻(编者注:著名媒体人生前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方仁 《传媒观察》2008,(2):17-19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真相。” 当年的“非典”采访,让很多人记住了柴静这个名字。“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7年12月14日揭晓,柴静又凭借《山西:断臂治污》的报道榜上有名。一直以来,她对事实真相的不懈探寻,她对获取问题答案的执著以求,她提问方式的与众不同,更让人们对这个有着清澈眼神和凝重思考的记者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童钟鸣 《青年记者》2009,(15):77-78
央视主持人柴静前些时间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相似文献   

14.
你好,TAXI     
每天上午9点,跑在北京市大街小巷的出租车里都会响起这样的声音:“现在是‘你好,TAXI’节目时间,我是主持人梁洪……”尽管在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圈子里,北京音乐台《你好,TAXI》节目主持人梁洪已经被大家称为“梁姐”,但是,她笑着说,她外出打的还从来没有被司机认出来过。  相似文献   

15.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中学生节目主持人。我自己也不曾想过,能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优秀播音作品评选电视主持人一等奖。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我不过是个挺认真的孩子,所以在我第一次获奖的时候,有些人不相信,不住地追问:什么奖?少儿主持人奖?好像我怀里抱的奖杯是个大玩具。等到今年,再也没有人这样问我了,而我,除了多些经验、信心和成熟外,还是原来的自己。欣喜过后,我开始认真地总结,我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左思力想,总有一个“情”字跳来跳去。工作四年的路,虽摇摇摆摆,我却付出了自己最深的情感,并将她具化为我的追求:自然、青春和文化。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睛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尽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  相似文献   

18.
孟静 《档案管理》2006,(6):89-90
如今采访王小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即使是配合《开心辞典》选男主持人的活动,她也坚持“人间蒸发”。央视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为他的下属解释说:“像小丫和李咏既是员工,又是公众人物,记者可能会问和工作不是很紧密的问题,我们得考虑她自己的情况,她怕媒体炒她的绯闻,这种顾虑可以理解。”一直以来,只有央视的知名主持人可能拥有做公众人物的权利和脾气。在他们自己的员工看来,男女有别,基本上男主持人会配合采访,而女主持人通常会比较“难搞”。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他们含糊地说,多是因为女主持人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饭局上也有表演才能,从…  相似文献   

19.
陈蕾 《记者摇篮》2010,(6):68-69
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找到我,说她想做电视主持人。当我带领她参观了一间新闻演播室后,她紧锁眉头,极富表情地问我:“你们主持人天天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啥感觉呀?”面对黑洞洞镜头的感觉?做了26年电视播音、主持的我,竞一下子语塞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过了许久,我告诉她“在黑洞洞镜头前的感觉,有风,有雨;像风,像雨”。  相似文献   

20.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过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在一次次直白而直指要害处的严厉教导中,柴静收获了进步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