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1个城市,历时18个月,采样5.6万多人,一项规模空前的专项调查在中国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展开。半年前,调查结果已出,但报告至今仍以“暂不公开”状态留存在卫生部。调查显示:存在高危性行为的男男同性恋群体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情况之严重,远远超出他们自己的想象。西南地区某城市,每5个男男同性恋者之中,就有1个感染了艾滋病。  相似文献   

2.
帮忙别添乱     
在2002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报道中,一则《国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的消息,让读者吃惊不小。 消息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三种抗HIV(艾滋病病毒)主要因子中,基因CCR5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突变后能对HIV产生抵抗力,欧洲人CCR5突变率为10%,中国人的只有0.16%,由此得出中国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路风 《新闻天地》2006,(3):38-41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在我国深圳发现1例存在天然抵抗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位携带者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即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具有高度相似的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据悉.这位携带者很可能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  相似文献   

4.
近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联合国艾滋病总署专员朱托夫博士宣布,在我国深圳发现1例存在天然抵抗 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位携带者符合“长期暴露不感染者”条件的样本,即每周2次、连续4个月与艾滋病患者发生高危行为但不感染,具有高度相似的 DC-SIGN、DC-SIGN(R)变异基因。据悉,这位携带者很可能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天然携带抗艾滋病基因的黄种人。这位特殊人士是谁?他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这种特殊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笔者经过多方努力,得知他是一位在深圳创业、事业有成的年轻老板。2006年1月,笔者电话连线采访了当事人。在电话里,这位深圳富翁讲述自己有多次不洁性行为后染上可怕“恐艾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尽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2000年,在德国任翻译的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上两种病——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时,竟意外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正视同性恋艾源 从明年开始,我国中央财政拨付的艾滋病防控专项资金,将有专款向“男同性恋”人群倾斜。下一步,卫生部门计划在中国“同志社区”成立由防艾志愿者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并形成中国男性同性恋人群防艾的5年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7.
刘昕 《中国档案》2015,(2):54-55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传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绝对数量很大,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 I V病毒)引起,人体在感染了HIV病毒后免疫功能丧失,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自1985年中国首例艾滋病患者在北京被发现,这种疾病就注定成为人人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恶疾——不  相似文献   

8.
陈丹 《新闻大学》2002,(3):29-32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个案,通过分析1994-2001年《人民日报》“世界艾滋病日”期间(11月30日-12月2日)有关艾滋病议题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取向,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报纸如何呈现与建构艾滋病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9.
卜卫 《网络传播》2004,(1):38-39
最近,当有人邀请我编写一本关于互联网1O年的书时,我感到吃惊,“互联网已经10年”?的确,自1994年10月中国开放互联网服务,至今已10年!回想我第一次聆听互联网讲座时,是在1994年秋天。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前夕,一个关于“贵州艾滋女小琴(其实只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结婚”的报道,被国内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对这些报道,该事件主人公小明即小琴的男朋友说:“媒体太可怕了。”小明所指的可怕主要有:小琴家的亲戚之前并不知道小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看了报纸上的照片后,都拿着报纸  相似文献   

11.
3月27日新华社播发的一条国际新闻标题是:《苏采取措施防治艾滋病患者》(见3月29日新闻稿),其中“防治……患者”的说法实在不合逻辑,既然已经患上艾滋病,还“防”什么呢?只能是“治疗”而已。因此这里的“患者”二字,完全是多余的。同一天播发的《联邦德国用艾滋病疫苗防治艾滋病》一稿中说,联邦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两年来用艾滋病疫苗对14名艾兹病患者进行治疗,病症有所减轻。文中并没有任何“防”的问题,标题和  相似文献   

12.
一种药物首次被批准用于对艾滋病的预防。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经济衰退,正在削减对艾滋病研究的资金投入,相关研究机构也不断被精简。人们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加大投入,以打好人类抗击艾滋病的关键一役就像是为了给7月底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艾滋病大会"暖场",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7月16日批准了一种艾滋病预防药物上市,这种名为"特鲁瓦达"的蓝色药片一经推出,媒体就兴奋地宣称,"抗击艾滋病的新时代到来了"。这是自人类发现艾滋病31年来,首次批准一种药物用于未受感染人群的预防。一个月前,FDA刚刚批准了另一个与艾滋病有关的新产品——首个可供人们在家里使用的HIV抗体测试盒。随着这两则  相似文献   

13.
张红霞 《新闻知识》2001,(10):27-28
两年多时间,我对这个艾滋病家庭的采访,一直处于欲报不能的状态。尤其是一个小镇上居然有38个甚至更多潜在的艾滋病当地简称为“艾滋”感染者,一旦见诸报端,不仅骇人听闻,还容易引起别的麻烦。我曾经四易其稿,在报社领导的一再斟酌下,只报道了专家免费治疗的事。揣着这样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危的题材不能报道,我苦恼又无可奈何,同时又为这些艾滋病感染者的不幸遭遇,受社会歧视的悲惨命运而愤懑。今年“3·15”,借着全球防治艾滋病日“维护公众安全与健康”的主题,我采访的“艾滋病”及“艾滋家庭”的稿…  相似文献   

14.
新知     
好消息 又出抗艾滋病中药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抗 艾滋病中草药制剂 “复方SH”,在泰国完成了一、二期临床试验,获得重大进展。科学家们采用活性跟踪方法,重点对具有较强抗HIV特性的桑白皮进行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成分研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青年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最近总结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的五大病毒:一、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较容易防治,二、脑膜炎,是脊髓液和大脑周围液体受到细菌感染而诱发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痊愈;三、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导致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数字新闻     
3600万人 世界艾滋病患者激增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日前公布的报告表明,全球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600万。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这一“世纪杀手”已经夺去了  相似文献   

17.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H IV在全球迅速蔓延,H IV感染者数量急剧攀升。2004年,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与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的专家共同分析了我国艾滋病调查情况,得出我国H IV感染人数已达84万、全人群感染率约0.07%的结论①。静脉注射吸毒仍是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媒体却片面关注艾滋病传播过程中性服务内容、人情人际关系,以及歪曲艾滋病患者形象和家庭生活等。李普曼“拟态环境”认为,“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往往…  相似文献   

18.
陶婵 《新闻三昧》2006,(4):30-32
若要盘点2005医疗报道的热点,我想艾滋病感染者敢于公众前亮相肯定是其中之一。在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时,人们看到佩戴着爱心红丝带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艾滋病人,他微笑着和艾滋病患者握手,深情地询问他们的病情。而在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时,北京艾滋病感染者——孟林(化名),作为北京市第一个登台亮相的艾滋病感染者,希望得到社会和政府对艾滋病感染者更多的支持和关怀,从而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作为一名记者,我有幸与他进行了一次直面的对话。他们不愿意面对公众去年的11月27日,本是一个如往常一样寒冷的冬日,可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国家信息基础工程设施行动计划”自1994年实施以来,全国公用数据分组变换网(CHINA-PAC)已经通达6万个端口.并与主要国际数据网和国内公用电话网互联。1994年10月开通了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公用数字数据阿(DDN),它可以为各部门建立专用信息系统提供各种速率的半永久连接。这两个网的建成开通.已经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要,成为国家“三金”工程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源于无知。”卫生部艾滋病防控中心健康教育与信息室主任刘康迈先生说。 中国关于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搞了十几年,对大众的影响在逐步增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认为,以往的宣传造成的恐慌有余,而积极意义不足。 艾滋病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大,跟它打交道的人最有发言权。 “血曾溅到我眼睛里”黄祖仁(西安解放军第323医院普外科医生) 艾滋病的传染性决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的成员,1999年底我从赞比亚回国。那里是非洲艾滋病的高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