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畲族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即存在着与当地汉族的不平等,畲民不但受教育水平低,在社会生活中也长期受汉族排斥。蓝宝成作为近代浙西南山区畲民的杰出人物,不仅热心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畲、汉学生,有效地提高了畲民的受教育水平,而且打破了"畲汉向不通婚"的陋习,从而提升了畲民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
畲族民歌是畲族独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畲族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畲歌是畲民娱乐自己、娱乐他人、与神共娱的主要方式,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寻觅伴侣的重要媒介,也是畲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更是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期,畲族民歌在凝聚畲族民众、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仍将发挥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畲族总人口约75万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安徽、湖南等7个省部分县市的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的广大山区。"畲"字有"垦田而居者"之意。清朝光绪年间《龙泉县志》记载"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南宋末年,"畲"开始被用作民族的名称。元代以来,"畲民"逐渐成为对畲族的称谓,普遍出现在汉文史书上。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畲族"确定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各地畲族普遍传说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  相似文献   

4.
夏旭峰 《考试周刊》2014,(66):108-109
畲家拳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担负着延续畲族文化的历史任务。然而通过调查表明,畲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传承中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畲族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引导与桥梁作用,使传承人走进学校宣传与传授畲家拳;同时,福安市少数民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作用,把畲家拳、畲族传统文化引入学校教学活动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使畲家拳传承和学校体育教育双赢。  相似文献   

5.
雷法全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60-61,66
一些学者认为,绝大多数畲民“已经转用汉语”。其实,从畲族语言的民族特点、发展历史和语言事实上看,今天绝大多数畲民仍在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民族语言———畲民话。  相似文献   

6.
宋代畲族史的几个关键问题——刘克庄《漳州谕畲》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于宋代畲族史提出了如下新观点:一、唐末五代出现的"畲山儿"一词,是畲族酝酿时期的称呼;南宋中叶<舆地纪胜>使用的"山客輋",则是正式作为后世畲族族称的最早史例;南宋末期,赣、闽、粤之交的漳、汀、潮、梅、赣五州毗邻区域已成为畲族的基本住地.二、畲族族源主要包含百越后裔、南迁武陵蛮和入畲而被畲化了的汉人三大部分.三、畲族的汉化进程,是与畲族的形成发展史相伴相随的,南宋中后期湘、赣、闽、粤的大规模畲民抗争运动,可说是畲族汉化的正式启动时期.  相似文献   

7.
畲族是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全国的人口,约有三十六万余人,散居于粤、闽、浙、赣、皖等省。而浙江畲族约十五万余人,大致分布在金、丽、温一带。畲族,解放前俗称畲客或山客。畲的本意是“烧榛种田”,即山居刀耕火种,指用原始耕作技术垦种山地的农民。称“客”是他们因社会变革、兵乱、受封建官僚地主和大汉族主义压迫而颠沛流离,经常迁徙搬家之故。畲民在宋元两史及宋季三朝政要等古  相似文献   

8.
浙西南是畲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浙西南民族地区对畲话的传承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畲汉双语教育、畲族文化工程和畲族居住格局对畲话传承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畲族文字是否需要创制,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畲汉双语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下湖源村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柳城畲族镇西南2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畲族聚居村。通过对该村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畲话仍旧是畲民的第一交际语言,村里所有的常住畲民都能熟练地说畲话,并且绝大部分畲民都已成为双语甚至是多语能力者。但是随着畲汉通婚人数越来越多,村里会说畲话的汉族人却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0.
从一般意义上说,汉族客家是历史上“司豫移民”在战乱中由中原南迁赣南、闽西、粤东一带原畲族聚居区的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个民系,是畲、客文化互动的结果。近人称说客家话的都为“客家人”。在客家民系形成、壮大的过程中,畲族在血缘关系、客话的产生及农耕习俗等都曾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有的论著仍偏面强调所谓“客家文化优势”“同化”畲族的“强势”效能,有违历实。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述畲族对客家及其文化特征形成所产生的历史作用,以纠正畲中“混入客”、畲族“说客话”及向来“刀耕火种”诸说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畲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然生存于畲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畲族山歌由叙事歌、杂歌、仪式歌3大类组成,其中的仪式歌具有信息传播、氛围营造、教育教化、度宵节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回族经堂教育发端于明代晚期,勃兴于清代。明清时期的回族经堂教育具有拜师入寺程序严格、教育管理活动刚柔相济、习经生活节奏单一等特点。该时期的经堂教育活动培养出了大批经师学者、提高了回族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增强了回族群体意识,但也带有与时代文化、科技等相脱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chooling process in rural areas of Galicia (Spain) from the mid-nineteenth to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considering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promoted by both the state and the rural population. The former, which were governed by the official school culture, were driven by a moralistic approach; the latter,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opular school culture, were essentially aimed at literacy. The confrontation that arose between the two initiatives was finally resolved in favour of the official school. Our main goal here is to analyse how popular schools (ferrado schools) were perceived by official cultur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education experts) as well as by those who were directly involved as protagonists, i.e. the schoolteachers who ran these schools (escolantes) and their pupils.  相似文献   

14.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部分,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究竟如何呢?文章对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百间实验校的农村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给出了我国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制约因素,期望对进一步采取措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客家古邑"河源所属漳溪畲族乡每年农历四月初九日都要举办"蓝大将军节",该活动已成为畲客文化认同的载体。"蓝大将军节"在当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危机:一方面,年轻一代在此活动中的缺席隐藏着传承危机;另一方面,蓝村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亟需通过文化自觉来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需进一步充实完善畲族文化展馆建设,使之成为传承的载体;在畲族小学开展乡土教育、适当嵌入本地畲族文化内容,实现对下一代的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联络外出发展的乡贤,争取他们对家乡的支持以实现蓝村畲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畲族民间传说中,广东潮州凤凰山安葬着其始祖忠勇王,是畲族的发源地。但民间传说与凤凰山真实的历史地位是有差异的。畲族是少昊之后,发源地在东夷,广东凤凰山只是畲族发祥的一个象征符号。畲族始祖的坟墓也不是在凤凰山上,而是"葬在南京大路上"。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基督教为了扩大信徒,在河南大力发展教育,教会小学、中学迅速增多,女子教育和医护教育也开始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河南教育发展。教会学校为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必需人才,也对河南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众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基督教教会通过办教育实现基督化中国的设想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9.
《新民乡约》颁布以来,赣南畬族广受教化,其文化教育逐渐趋汉。民国时,已有赶超当地汉族之势。然而,由于赣南畬族分布偏远、族性弱化、支教体系崩溃以及族群精英移失等原因,上世纪末畲族传统教育发展突现颓势。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缘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畬族教育呈现衰变之势,其现状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分析了赣南畬族教育衰变的原因,揭示传统畲族教育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从中小学教师的角度来对择校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择校已成为一种被大多数教师认可或赞同的行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并不是导致择校现象的最主要因素,升学率和盲目追求重点校是二个不可忽视重要因素;择校增加了学校的压力和教师的负担,但对教师的收入和报酬并没有多大影响,择校最大的影响是校际间的;缓解择校现象最主要的是加强学校自身建设,扶持薄弱学校建设,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而不是发展民办和补习学校;关系生和占坑生成为择校生的主要来源,而有优惠政策的尖子生所占比例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