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大钊和鲁迅在青年时期是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后怎样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个转化过程的探索有它的现实意义。首先,需要从时代条件上来分析。杰出人物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造成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的失败,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探求新的救国之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逐渐显现的弊端,将目光转向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指导,从社会主义中探索出路。该时期,李大钊在撰写理论著作和文章的同时还运用小说这一文体,以生动、跌宕的情节,将他的革命理念向大众传播。《雪地冰天两少年》是李大钊思想转型期表达政治诉求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阐发了他对西北地区开发的构思,表达了他对未来社会的前瞻性思考,对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早期思想深受穆勒、托尔斯泰等西方政治思想家的影响。穆勒是英国功利主义集大成者,托尔斯泰是俄国民粹主义的代表,二者的思想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唯心主义。李大钊的“民”思想,由前期的“惟民主义”转向“民主主义”,最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平民主义”。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主要是近现代救亡图存的迫切需求和李大钊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4.
自民国初年东西文化论战后,关于东西方文明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一战爆发后,欧洲文明在战争中遭受较大冲击,使当时国人对东西方文明产生新的思考。在此背景下,李大钊考察东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思想等领域,同时运用人类学与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形成较为独特的东西文明观。受此文明观影响,李大钊驳斥日本人提出的“大亚细亚主义”,提出“新亚细亚主义”,还将“调和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其中,并积极倡导“第三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文明。李大钊的东西文明观为其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也对其民族观与种族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进攻下,近代中国形成了"西学中源"论。随着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从历史大趋势上认识中国的发展,形成了"执中鉴西"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是一种"范式转变",它不仅使人们对中西方关系的认识建立在了历史进化之上,而且使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求索从歌颂过去转向了追求未来,在判断资本主义中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的贯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6.
邹兆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28-35,58
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等校讲授了《史学思想史》课程,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也论述了若干近代西方史学思想的重要问题和代表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此多有论列,充分肯定了其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中国的西方史学史这一学科的建设、发展已经历了一百年,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史的二级学科,也成为中国史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回顾这百年的历程,不能不追述李大钊对其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之一,李大钊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契机,通过对苏俄革命必然性与合理性的论证,阐述了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他从唯物史观立场出发,肯定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必然.他突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动因,强调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在于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基础,创造一个资源共享、和谐共处的平等社会.剖析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探究其逻辑演进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进行的改革,是俄国从东方文明转入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一次社会大变革。然而,彼得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却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不断地落后于西方。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与“专制化”是诸多矛盾现象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托翁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思想界的斗争尤为激烈。俄国历史上有两扇大门:一扇是东方的门,从这里进来了封建统治思想。如彼得大帝时代把政府官员分成十四个等级,便是受了中国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另一扇是西方的门,从这道门进来了基督教和近代资本主义思潮。到了十九世纪,东西方两种思想体系在俄国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于是出现了两种政治态度:一种要维持旧传统,叫斯拉夫派;一种要学习西方,走英法等国的道路,叫西欧派。托尔斯泰是个思想家,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贵族改革家。他改革思想的形成,一是从小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二是继承了老沙皇打通出海口的遗愿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传统;三是为了改变俄国落后的社会现实。为此,他随“高级使团”到西欧各国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考察、对比,使彼得学习西方,改造俄国的思想形成了、坚定了。考察回国后、就开始了改革活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了战无不胜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的规律性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所决定的.阐明它的发展的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沙皇俄国变成一切帝国主义矛盾的集合点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的根本原因和条件是有重大意义的.俄国向帝国主义的过渡.二十世纪初,西方各先进国家已经从旧的、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最高和最后的阶段——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提出,“从理论上说”和“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俄国存在着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因为俄国“农村公社”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它能够吸收西方的一切积极成果,而不必经受资本主义发展的波折和痛苦.但从俄国的现实看,农村公社“几乎陷入绝境”,俄国走新式社会发展道路的可能性趋于消失.马克思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两种设想,体现了发展道路选择上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同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之一.六十多年前,大钊同志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吸取了从"新纪元"中带来的"曙光的一线",把它交给了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微言如闪首传真"(林伯渠赞诗),在黑暗沉沉的中国,是他首先起来欢呼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他首先系统地介绍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他首先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中国历史.他短暂的一生中,除了担任日常的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组织并指导革命的群众社团活动、建立北京共产主  相似文献   

14.
俄国十九世纪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运动和中国本土的文论资源促生了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五四”时期代表人物是李大钊。受此影响,毛泽东思想具有一定的民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杨孝青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12-19,35
重视创造是李大钊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李大钊在会通"中西马"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造"为核心的新哲学体系。从宇宙论来看,李大钊将《周易》的变易思想、道家的"道生"说、西方进化论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揭示了宇宙的存在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造过程;从认识论来看,李大钊从传统文化"民彝"一词切入,通过引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指出创造是人民的固有本性,进而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方法论来看,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通东西方文明之长,创造灵肉一致的"第三文明";从实践论来看,李大钊通过"少年运动"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作品.它把西方话剧史中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的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资产阶级性的封建家庭的悲剧,与此联系剧中还描写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的凄惨命运,反映了二十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伪善、冷酷和它们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本文从剧中儿个主要人物的悲剧人生进行分析,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热衷于俄国写实主义文学是中国社会的一股强大潮流 ,但进入 1 92 0年代中后期不久 ,中国知识界却很快转向了苏俄新文学和理论 ,这种转向隐藏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澄清这些历史问题 ,有助于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接受俄国文学的历程 ,还能还原在苏俄文学召唤下的现代中国追求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在俄国建立了苏维埃这种新型国家,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开创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为一切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树立了榜样;对中国的影响也极其广泛和深刻.  相似文献   

20.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