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习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即学生在习作前和整个习作过程中,心中要存在一个倾诉者和交流对象,完后,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读自己的作文,再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读者”听,继而根据“读者”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一次作文,我提供了三个话题让学生课后择其一而作:一是以“健康”为话题;一是以“幸福”为话题:一是以“读书真好”为话题。要求有真情实感,600字左右,文体不限。两天后,作文全交上来了,但批改的结果只有四分之一的同学作文符合本次的要求: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文章开好了头.总能给读者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欲望.并能从中得益,进而借鉴其中的“闪光点”,为自己的作文服务。也难怪有“虎头、猪肚、豹尾”之说,这大概也进一步印证了作文开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在众多“同样话题、同样选材、同样主题”的作文中,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肯定具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作文形式进行“装扮”。作文的“装扮”过程即实现作文创新的过程,是让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  相似文献   

5.
张淑艳 《现代语文》2006,(8):127-127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几乎清一色采用“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这种“不限”给考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便于考生情感的倾诉和个性的展示。正因为解除了“限制”禁锢,使得近年来考场作文丰富多彩,佳作迭出。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部分考生,在面对“文体不限”时,要么苦于“不限”二字,难以确定写作的“切入点”,无所适从:要么信马由缰,随意草就,结果写成文体不分的“大杂烩”。为此,笔者想针对以上两种情况谈一下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读者意识是一种作文教学观,是一种倡导在近似真实情境中进行写作的训练方式。国际写作组织既倡导“为自己写作”,也倡导“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很明显,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习作缺乏读者意识,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写作水平低下、缺乏写作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作文教学设计中,切实转变师生观念,用正确的导向引领学生,指导学生建立习作的协作组织,扩大读者群,进行广泛的阅读交流,侧重特定文体和语体修辞训练,注重模拟写作训练等,是树立学生习作读者意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话题的开放性 命题作文大多提供一个中心意思,行文要紧扣题目展开;供料作文行文主旨更须与材料吻合,两者均侧重限制性,封闭性、束缚性。命题作文、供料作文羁绊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简直是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话题作文只是提示内容的写作指向和写作范围,让所有学生自由联想,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让人人有话可说。它不限立意,不限选材,不限文体,不限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读者调查表     
努力让自己变成读者朋友们喜欢的样子,是《创新作文》孜孜不倦的追求。她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读者朋友们的支持,在此,我们衷心地向所有支持“创创”的读者朋友们说一声“谢谢”。  相似文献   

9.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 :要加强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为此 ,我在上学期开展了“作文接力”这个活动 :我让各小组自愿购买一本硬面抄本 ,全班 8本 ,每天各小组让 1名学生来写 ,作文题材、内容、范围、形式不限 ,但必须是真人真事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对这 8本作文进行批改 ,利用几分钟 ,择其点滴“亮点”进行评赏。第二天 ,同一小组的另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第三天 ,同一小组的又一名同学又接着写下去……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写完后 ,又接下去进行下一轮 ,如此循环……活动开展以来 ,竟出乎意料地把学生带出了作文…  相似文献   

10.
张永波 《辅导员》2010,(8):44-45
叶圣陶先生在论及作文批改时曾说:“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还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综合性写作”活动的典型形式就是根据学生兴趣,由七八个人组成一个写作学习活动小组,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并非只固定在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先由学生组织多种学习活动,积累相关体验,然后再互相交流构思、讨论质疑、写作,最后小组之间互换作文、各自阅读对方小组作文、在组内共同评价、编辑修改,使作者知道读者喜欢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读者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一分子参与全过程的。它重点在“作文准备”和“作文修改”两个阶段。在“作文准备”阶段,主要由学生小组开展多种相应的实践活…  相似文献   

12.
一、小学作文应先扶后放 ,给学生一个拐杖。提起作文 ,有些学生简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憋一节课还没写好个开头。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 ,首先和学生一道列提纲 ,让学生明确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哪些应该详写 ,哪些应该略写 ,给学生一个拐杖 ;然后自己动手写“下水文” ,给学生一个“形” ,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做到了先扶后放。让学生感到作文并不是那样难于启齿 ,难于动笔。二、给学生创造素材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  相似文献   

13.
材料作文如何开头 古人写文章追求“凤头、猪肚、豹尾”的境界,其中“凤头”的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短小、亮丽——犹如凤凰的头角。短小,便于让读者明白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亮丽,才能吸引读者。一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作为应试的材料作文,更应如此!那么,究竟怎样给文章开一个好头呢?下面以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介绍7种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呢? 一、弄懂题目,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自由发挥,选择符合题目要求,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后,再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布局谋篇。如果你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15.
作文一定要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不能空空一片,这样的作文,才能在读者眼前再次展现出你所写的人,你所叙的事,你所描绘的景,才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何把作文写具体呢?同学们要在作文中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一、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写“对话式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我乐做学生习作的“忠实读者”,乐写“对话式评语”,把自己的感受写到评语栏中,好像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小新同学在作文中真切诉说自己写不好作文的焦虑和苦恼,“希望老师帮忙”。文章强烈地震撼着我。面对这样的作文,我奋笔疾书:“小新同学,老师认为你的这篇作文本身就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7.
戴友夫 《现代教育》2004,(10):38-39
2003年下半年高教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本)作文的题目和要求是:“以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宇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分值为30分。这与以往的作文题目和要求相比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题目单一。以往的作文,要么是在试卷上给定一个判断句或词组的题目,让考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一篇“标题作文“,要么是在试卷上提供一个或数个材料,让考生根据所提供材料的性质和范围,自己拟定一个标题,确定主题写一篇“给材料作文”;或者是在试卷上既提供了一定的材料,又给定了题目的“标题与给材料相结合的作文”。而2003年的作文题虽  相似文献   

18.
罗耀晟 《陕西教育》2005,(11):41-41,25
学生自改作文习惯的培养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讲评后,学生应继续朝前走,继续修改,而且是自己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的。”只会写作,不会修改,作文能力结构是不完善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白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王庆军 《现代语文》2006,(7):126-126
话题作文不限文体,摒弃了过去那种只限写某一种文件的限制,拓展了考生的写作思路,确实能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自由,能够让考生在考场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作文评改,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日常作文进行评改。它包括学生自己给自己的作文进行评改,也包括学生作文之间的互评。它是新课标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