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今天的江苏泰州,有一座久负盛名的沿海御潮防灾堤坝--范公堤,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命名的.据说范仲淹入仕之初就心忧天下,立志为国家兴利除弊.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范仲淹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镇盐仓监官,掌管盐税.泰州和附近的楚州、通州等地区,北濒淮水,东临黄海,每季潮水肆虐,沿海各州往往阡陌荡尽,桑田遭劫,庐舍漂泊,人畜丧亡.  相似文献   

2.
<正>1905年,江苏东台第一所官立学堂——东台县中学堂兼师范学堂在东台“范公堤”旁的魁星楼原址开校,首任堂长夏寅官先生提出“务本求实,兴学育才”的办学理念。百年变迁,几易校址,数更其名,学校始终秉承“范公堤精神”,以“移山拒海、震古烁今”的地理文化重塑和“振聋发聩、以启来者”的精神建构作为办学灵魂。1996年,我从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  相似文献   

3.
北宋庆历三至四年(1043——1044年),出现了一场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它的主持人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庆历新政”仅仅搞了一年左右就告吹了。然而,这场改革不仅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范仲淹在改革中所显示的丰富的人才学思想,也为后代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朝政日益腐败,处境十分窘迫的时期。当时,官吏选拔晋升制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纪念馆,位处苏州城西南十五公里的天平山庄。据记载,明万历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5.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改革家。范仲淹从政初期,就重视教育,着手兴办学校。公元1044年,范仲淹在宋仁宗和改革派大臣的支持下,主持了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范仲淹不仅勤奋治学,积极兴学,还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培养和推荐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重教兴学荐才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6.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公元993年—1059年),字翼之,原籍陕西安定县,人们又称他安定先生。他应范仲淹、滕宗谅的聘请,在苏州、湖州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后来又到太学主持教学工作。他实行分科教学,进行专业教育,被人称为“苏湖教法”,皇帝曾明令以其教学方法为太学法。我国自唐朝开始出现分科教学,设立各种  相似文献   

7.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8.
自宋仁宗宝元、康定(1038——1040年)以来,宋王朝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势日趋孱弱,内忧外患连年不断,严重动摇着宋王朝的统治。宋统治集团和一般士大夫日益感觉到,如不进行一定的变革,势必动摇宋王朝的统治和影响士大夫切身利益。在这种形势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范仲淹最先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并于1043年间付诸实施。范仲淹的改革正值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所以这次改革就称为“庆历新政”。范仲淹为了扭转“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局面,以稳定宋专制主义的统治,首先进行官僚政治的整顿工作。这个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生于北宋内忧外患之时,“少有志操”(《宋史·范仲淹传》),既长,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幸,不蹙忧患”(《范文正公集》附富弼撰《墓志铭》)。他一生四次被贬,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挥毫撰写出历代传诵的《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现择其二三事简述于下。“断齑划粥”  相似文献   

10.
离开老家十来年了,我才明白:最难忘怀的却是老家的咸菜,金黄蹦脆的咸莱。老家在盐城,据说从刘邦项羽时就开始烧盐。有关灶——煮海水熬盐的灶——大大小小的地名,不下于上百个。当时海水常常倒灌,老人说城墙围起的盐城像一个大瓢,不沉的瓢,后来范仲淹建范公堤  相似文献   

11.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一说泰州如皋人)。因祖籍陕西安定,人称安定先生,是北宋著名经师和教育家。胡瑗早年读书山东泰山,十分专心。每次家书寄到,只要看到“平安”二字,便丢弃不顾,现在泰山还留有遗迹,名“投书涧”。胡瑗博学多才,除熟谙经书史籍外,又精通音律,擅长军事。仁宗景祐初,由范仲淹推荐,出任校书郎。后来,又受聘为苏州郡学、湖  相似文献   

12.
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13.
昌黎书院地处宜春市内宜春台的东南侧。它创办于明朝嘉靖年间,历代累毁累兴,沿革至清末。旧之院舍现为宜春市第四中学的实验室和仪器保管室。 早在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袁州郡守祖无择在府学讲堂西开始创建韩文公祠,主祀唐元和间在袁州做过刺史的韩愈,元末毁于兵燹。至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巡抚都御史韩雍行部至袁,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9):F0002-F0002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新学历史的江南名校。该校前身为北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南园创办的苏州府学。  相似文献   

15.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后调任端州(今广东高要县)知府.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调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里行,后改为监察御史.景祐五年到皇(?)五年(公元1038—1053年),出使契丹,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和龙图阁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正是范仲淹提出和推行他的十项改革方案即“庆历新政”的时候,包拯也曾比较集中地提出他的政治主张.皇祐五年到嘉祐二年(公元1053—1057年),包拯又任瀛州(今河北河间县)、扬州、池州(今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非常有名的政冶家、文学家.也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官,公元1027年,他当上了两溪盐官。那一年,当地洪水不断,灾民们常常叫苦连天,惨不忍睹,身为小小盐官的范仲淹心中十分不安,  相似文献   

18.
胡瑷字翼之,是我国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同时。他的学识、为人和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受到时人的称道。在他生前,欧阳修写诗说他: 吴兴先生富道德,  相似文献   

19.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