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昭君出塞》与《文姬入塞》乃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陈与郊杂剧中相映成辉的姊妹篇,被称为"双璧"。这两部杂剧虽然一个是写昭君离汉,另一个写文姬归汉,但它们在取材与剪裁上、情节构思上、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乃至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方面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异曲而同工。  相似文献   

2.
宋齐时代,诗歌有了极大发展,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讨论文学仍视赋为文学主体,梁时<文选>列赋于首位,是有文学史依据的.但<文选>不录齐梁赋,却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以<文选>赋十五类一一对照齐梁赋,齐梁赋确实没有好作品可录入者,只有沈约<郊居赋>尚可.<郊居赋>可属<文选>赋"志"类,但沈约<郊居赋>与"志"类潘岳<闲居赋>,意思有重复之处;且<郊居赋>又有怨梁武帝之嫌,那么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齐梁时代赋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崇尚赋的诗化,或是文体形式上的半诗半赋,或是文体内涵上的抒情.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另外,萧统时,这类赋作正在兴起,<文选>未录这样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左鹏军先生先后著有<近代传奇杂剧史论>、<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等著作,显示了他朴实、翔实、充实的研究个性,以比较显著的研究成果推动了长期以来相当薄弱的近代传奇杂剧的发展,为近代传奇杂剧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凌濛初创作的<红拂>杂剧是根据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改变而成的,但它不同于其他<红拂>剧作,凌濛初<红拂>杂剧的创作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八月之间,其创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凌濛初<红拂>杂剧,将一事化为三传,使之更具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戏曲界的赞许,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现存最早的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研究元代汉语重要的资料之一."比"字句经历了汉语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仍然被保留下来,是比较句的主要形式.研究<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比"字句,考察它的分类和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比"字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和演进情况.  相似文献   

6.
通过全面系统地校勘比较<元刊杂剧三十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元曲选>三个杂剧选本的异同,发现<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比<元曲选>更接近元曲的原貌.在进行汉语史研究时,应首选<元刊杂剧三十种>和<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而<元曲选>也可以作为汉语史研究的韵文材料.  相似文献   

7.
<桃花人面>又名<桃源三访>,今存<盛明杂剧>本和<古今名剧合选·柳枝集>本.<盛明杂剧>本题名作<桃花人面>,<柳枝集>本作<桃源三访>.该剧两版本的语言皆具浓厚抒情性,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但<桃花人面>较精致蕴藉、形象生动,<桃源三访>则曲辞容量更大、更整饬,带有叙述性,文人色彩更浓.通过比较<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的曲辞和宾白,探讨孟称舜杂剧语言风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李逵负荆>和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都描写了"李逵负荆"这一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李逵负荆>在艺术上更为成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而<水浒传>的处理明显逊色,人物个性比较单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浒传>的作者因袭了<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却未能充分注意到这一故事在小说和杂剧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未能注意小说和杂剧的艺术特质并不相同,他似乎只注意讲述故事,而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乃"姊妹"文学艺术,文学史上,戏曲故事每被采纳编成古典小说,古典小说也常被改编成戏曲.唐代剑侠小说袁郊<红线>、裴铡<昆仑奴>被明代戏曲家梁辰鱼、梅鼎祚改写成杂剧<红线女>、<昆仑奴>,基于两位戏曲家创作动机、剧作技巧、风格笔触的异或同,原来小说在改编后,剑侠在不同文学载体中,绽放出令人惊喜的"异色";脱胎自剑侠小说的杂剧,或因袭唐传奇的斐然文采,也别具一种诗剧美.  相似文献   

10.
姚察、姚思廉父子二人所撰的<梁书>、<陈书>不仅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其文学性虽已不能与"四史"相比,但将其部分篇章立于"史传文学"之列,亦当之无愧.<梁>、<陈>二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姚氏父子以质朴散文写史实为古文运动的先声;叙事简严,文笔洗炼;写人善写"独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